灭九江军。
但他现在所想的完全都是黄忠,虽然对黄忠的那套已经老掉牙的东西不感冒,但是对荆南之战他却非常的赏识,这样的战斗部署非常吸引他,当然他是到了桂阳之后才知晓原来是刘澜亲自到了荆南,可正是如此,他才会更细心的去研究荆南一战。
因为刘表的原因,文聘对刘澜的评价不是很高,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在一些坊间对刘澜的传闻里,他更愿意相信那些他愿意相信的消息,比如说刘澜同样是老派的武将,和皇甫嵩们没有什么区别,他能有今天靠的都是关张赵二徐,没有他们刘澜在幽州就已经死在了东胡甚至是黄巾军的手中了。
对此他深信不疑,但是到了荆南之后,他才忽然发现好像自己对刘澜有着很深的误解,别看文聘自视甚高,但是当他了解到荆南之战的详细情报之后,就算他不想承认也不行,刘澜用兵真的很有一套。
他很仔细的研究荆南之战,看起来刘澜是在单线作战,其实不然,这一仗从一开始刘澜和他的秣陵军就始终都是在双线作战,而刘澜制定的封锁巴郡,将孙策困死在荆南的策略无疑是非常高明的,而且提早在西线建平部署下重兵更是将孙策西逃之路彻底封死,让他不得不转向交州,这无疑是他最聪明的地方,因为州牧用出兵交州作为筹码,所以他肯定便会借这个机会将孙策往交州撵,如果能在荆南解决他那就最好,如果让他跑到交州,也不用担心,因为他已经答应刘表,所以早晚都会出兵交州。
当然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那就是他这样战略的安排目的,就是刘澜帐下虽然都乃精锐,大多都是追随刘澜多年的老兵,战斗经验丰富,可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却是这些士兵大多来自北方,对于交州潮湿的气候会不会适应?
所以将孙策逼到荆南也是为秣陵军日后攻打交州提前做准备并且适应这里的环境,不得不说刘澜对细节的把握绝对体现出了他身为主将细致的一面,这一点则与刘表这样没有领过兵的主公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到现在都还记得与交州第一次作战,就是因为对这里的环境气候不适应,被张津杀了个大败而归,那一仗足以让他铭记一生,时至今日都记得那惨烈的场景,而如果当时不管是刘表或者是蔡瑁能有一人有刘澜这样的见识,想必那场惨败也就不会发生了。
当然,刘澜会如此部署,也有可能是得到了刘表甚至是蔡瑁的提醒,毕竟那一仗对荆州造成的影响实在太大,就算二人不提醒,刘澜也应该清楚那一仗的情况,所以出于小心选择在荆南与孙策作战也是有这个可能的,首先孙策也不清楚这里的情况,其次他的部队已经不足以对秣陵军构成威胁,所以刘澜敢做出这样的部署,是完全建立在就算出现意外也不会有多大损失的前提之下。
不得不说,刘澜用兵如精明的商人,或者说如同良医,病就算有千万种,他也能同时找出千万种治疗的方法,这无疑才是他能够走到今天的关键,相反再看荆州,看似做好的一切准备,但那都是在自己的认知里,所谓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就这样冒冒失失去攻打交州,遇到一场惨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就是这样,荆州上下依然不服气,没有败给张津,只是败给了交州的气候。
这不过都是些自欺欺人的借口罢了,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清楚,因为这一仗的失败,荆州步兵的最少锐减了一半,可以说如果不是这一仗,荆州步兵的战斗力也不会像如今这般不堪一击,元气大伤,当然荆州真正恐怖的还是水军的战斗力,可水军再强也不可能登岸作战啊。
以前文聘这样认为,但是建平一战则打破了他对水军的认知,他甚至都有些怀疑那根本就不是什么水军,而是步兵,但事后从蔡瑁那里反馈的消息来看,刘澜秣陵毫无保留的告诉了他们,那是水步军,登上战舰则是水军,登陆之后则为步兵,因此刘澜甚至专门把水军拆分为水军和水步军,甚至还专门为这支部队起了一个听上去十分别扭的名字,水军陆战曲。
正常情况下一曲多为五百人,但秣陵的这支陆战曲却是五千人的编制,如果不是蔡瑁说的如此详细,那文聘多半不太会相信刘澜组建这样一支古怪的部队意义何在,牛不牛马不马,完全就是四不像,可蔡瑁能说的如此详细,那就说明陆战曲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当然刘澜能组建这样一直陆战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着一支强大步兵作为基础,有此根底,他完全可以在这些步兵中挑选那些熟悉水性之人进行组建,当然从水军中挑选陆战好手也成,可这何尝不是建立在其强大的军事基础之上,如果换在荆州,那就太难了,甚至也没这个必要,不仅是州牧们不会同意,连他自己都不觉得有这各必要。
用到的地方实在太少了,毕竟如果没有强大陆军为基础,这样的部队就算登上岸也只有被消灭的份,不像秣陵军有强大地面步兵,这支部队的存在,就能更加丰富秣陵军的作战方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秣陵有一支强大的步兵基础之上,所以荆州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
对于文聘如此反馈,蔡瑁是持肯定态度的,并不是别人的就一定都是好的,要看合不合适,在荆州内部现在就有一些人希望我们的水军也要和刘澜的水军一样,在战船上是好手,上了岸也能大杀四方,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如果士兵们都能做到这样,那还为什么刻意去取分水军和步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