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想要去王家的厨房“学艺”这件事,既有王久贵爽快的应允,自是不会再有任何阻滞,相陪的仍然还是三奶奶,而这几日下来,她非但自认为和春归熟识得很,又因早前有了机缘,亲眼目睹了“宋公子”的风仪,颇有些“回味无穷”的兴头,就缠着春归,说不尽的闺房私话。
“宋郎君是金陵人士,官话说得流利不足为奇,难得的是也能听懂咱们汾州的口音,不像有的读书人,除了做文章,世俗人情一窍不通,就算是高中了,前途也有限得很。”
这夸赞颇有些没头没脑,春归实在不能把听得懂汾州口音和世俗人情联系起来,更加没法赞成谙“汾语”者前途似锦的观点,只有些回过味来,兰庭对于汾州话的熟悉,似乎与金陵人士的身份不符,算是小小的破绽,不动声色替他找补一句:“外子原本也听不懂汾州话,只是因为当初我远嫁金陵,对官话不那么熟悉,只能说汾州话,渐渐的,外子也就能听懂了。”
原本建国之初,太祖是定都金陵,后来成祖登位,下令迁都北平,但官话仍然是以金陵话作为基准,不过随同成祖迁都定居北平的臣民,慢慢对北平的口音也都熟悉了,汾州话和北平话差异不大,故而在北平出生长大的兰庭,既会官话又会北平话,和王久贵、王平安等汾州人士沟通起来也没有障碍。
但为了掩饰身份,兰庭说的自然是官话,如三奶奶这样的内宅女眷,其实是听不懂的,不像王久贵、王平安,是游走四方的商贾,听说官话就成为了基本技能,早前三奶奶面见兰庭,惊觉她说的话兰庭竟能听懂,心中莫名窃喜,仿佛这是一件多么甜蜜的事,甚至于让她兴高采烈的和春归分享。
三奶奶也压根没有怀疑宋公子“金陵人士”的身份,挽了春归的胳膊,却刻意把身体拉远几寸,方便她把春归上上下下的打量,七、八眼后才谑言:“妹妹真有福气,夫婿不仅是世家子弟,又是如此风度翩翩,听我家三爷说,宋公子的学问可是连老爷都赞不绝口的,此番应考,来年必定金榜题名,妹妹日后,可就是官家太太了,让人好生羡慕。”
这恭维,越发没头没脑,什么时候王久贵有了足够评许仕林的能力?
不过当然没必要指出三奶奶言语里的荒唐,春归也作浅薄道:“承姐姐吉言,若外子真能金榜题名,自是一件喜事,不过姐姐称羡慕二字,那可真是打趣的话了,姐姐的夫郎三爷若有心,取得官职算什么难事?官家太太的虚荣,姐姐又哪里会放在眼里。”
春归说的“取官”,当然不是指科举入仕,事实上现下的时势,科举也确然并非入仕的唯一途径,有若顾长荣,最终还是靠贿买得官,同样是贿买,商贾只要舍得钱财,照样也能买个官衔,区别无非世族买/官能得实职,而商贾多数都只占个空衔而已。
这在真正的仕林看来,当然嗤之以鼻,而绝大多数依靠贿买入仕的官员,确然也不大可能平步青云,不过在非仕林的普通人眼中,论是怎么当的官,只要成了官老爷,就是高人一等,就是让人羡慕的。
三奶奶就是这么个普通人。
便叹道:“可不是这理儿?但偏偏老爷在这件事情上,像吃了秤砣铁了心,就是不肯让子孙得个更加尊贵的身份,连三爷提议和达官贵人多多走动,反而遭了一场喝斥。”又像不无怨怒般,这回却向春挨近了身子:“老爷对大伯,到底还是不一样的,就像大伯和宋公子结交,老爷哪有半句埋怨,把宋公子和顾娘子,当作了贵客款待,这要换成了三爷,可没这样便宜。”
做儿媳的当着外人面前埋怨公公偏心,春归是真有些接不过话来,好在三奶奶也不在意春归是否认同,她其实另有用意:“妹妹虽说好福气,但有一句话,我这当姐姐的,还是要提醒提醒你,看岁数,妹妹应当是及笄不久吧?想必和宋公子仍为新婚,这夫妻之间,起初自然多是浓情蜜意如胶似膝,可再怎么恩爱,日子久了,男人都受不住各样的诱惑,就要贪图新鲜,尤其是妹妹的夫君,是世族子弟,将来必定还是官员,光靠着洗手作羹汤这点子贤惠,妹妹可拴不住夫君的情意。”
春归:……
“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