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着狠之后,王乐再次加快了度,终于在拐过一个弯之后,满头大汗的王乐看到了广播局大院门口的牌匾。
气呼呼的骑车过去,王乐先一步跑到传达室,气喘呼呼的问起了正在听收音机的看门老大爷:“许,许大爷,我,我爸,我爸他,他走了没?我是说,他,他们坐车出去了没?”
“嗯?乐乐?你这会儿不是去上学了么?”许大爷先是一愣,接着摇了摇头,“哦,你说王副局长?没啊,没见他出去啊,怎么了?”
“谢谢!”王乐喘了口气,然后点了点头,接着再次向广播局行政大楼跑去。
90年的广播局行政大楼还是老楼层,只有四层,其中一二层是属于广播局的地方,三四层则都是广播电视台的地方。
也就是说,90年的时候,作为行政管理机构的广播电视局跟事业单位的广播电视台虽然早已经分开各自运营,但依然是在一栋楼里办公。
广播局跟广播电视台,实际上是两个< 不同的单位,其中广播电视台是个具体业务执行部门,负责具体的节目制作跟播出;广播局呢,不具体负责节目的制作,但却是一个最高管理机构,拥有电视台的人员任命权以及节目的最终后审查,属于行政管理机构。
也就是说,电视台并不属于行政管理机构,而是一个广播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广播局才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市委书记跟市长的关系,其中广播局不做事儿,就管人管事儿的,电视台则是做事儿的。
再简单点说吧,要是硬把广播局跟广播电视台合并成一个公司的话,那么广播电视台类似公司的行政部门,电视台台长就是ceo,而广播局则是公司的董事局,广播局局长就是董事长。
在九十年代初国家广播事业深化改革之前,由于电视台是从属与广播局的下属事业单位,级别比广播局差一截,而且做事儿多,权力小,待遇差,还担责任,当官进步也更加困难,所以那时候大多数人都不愿去电视台。
针对这种谁都不去的情况,没奈何的广播局只好把一些新分配来的年轻人,一些编外人员,或者是一些不怎么得志的人安排进里面。同时呢,为了让节目顺利播出,一些节目制作跟技术支持方面的骨干人员大都是广播局的老员工。那时候电视台的骨干人员尽管在电视台工作,却并不算电视台的人,而依然是广播局的人,算广播局人员序列。
也就是说。此时地广播局跟广播电视台之间地关系牵扯不清。管理也比较混乱。典型地两个实体一家单位。
或者可以这么说。市广播体系之中地人并不分广播局地人或者广播电视台地人。只有在编非在编。或者正式跟非正式工之间地区别。
在编人员。一般都是指在广播局正式挂名地机关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由国家财政拨款;而非正式地编外员工尽管跟在编人员干一样地活。但不是机关干部。不享受国家财政拨款工资。而是由广播局地事业单位广播电视台转来地钱养活。
不过那些正式非正式。在编非在编地称呼都是局里人自己说。只是内部人自己知道地区别。对外呢。这时候大家都自称是广播局地人。而不说自己是什么电视台地。除非是外出采访节目。或者特殊情况。才会自称是某某电视台地人员。
更有意思地是。这个时候地广播电视台台长居然都没人愿意去做。因为这个职位责任大。权力小。油水又少。因此大都是由广播局地局长兼任。很少单独任命。
所以呢。广播局跟广播电视台之间地关系真地是很复杂。根本就是一家人做两家事儿。
这种情况的改观,或者说渤海市广播局跟广播电视台真正的分离,那还要到了九二年以后,全省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事业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分离广播局跟广播电视台的关系,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展,广告收入越来越多,电视台的油水越来越多,自主权也越来越多,加上大家的观念也开始被外来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新观念所冲击,这才慢慢现原来电视台是个比广播局油水更多的香饽饽,这才又重新哭着喊着往电视台跑,这当然都是后话了。
王乐记得在这个时候的广播局,局长办公室是在二楼的,这时的局长办公室还不跟后世一样是个阔气的独立小办公室,也不是只有局长一个人在一个房间单独办公,而是一个大办公室。其中局长、副局长以及几个秘书跟相关科员都是在一起办公的,相互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椅子跟桌子的摆放位置不同。其中局长一般在房间最里面,副局长多在局长对面,另外几张桌子么,则是秘书跟其他办公室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