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是有限的。
一个人的视野能看多远?能覆盖多大的面积?
显然很有限。
上述的战争大片里所呈现的那些热血沸腾的战斗场景,看起来精彩绝伦,可实际上在当时所处的战场上,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就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里的诺曼底登陆,百万盟军该是多么浩大的场面?
真的要拍,别不说,想要一镜到底的话,起码从这头拍到那头能拍一天。
一部电影最多才两个小时,一个场面就要拍一天,观众们还活不活了?
这就是实际问题。
历史上的知名战役,数十万、数百万的军队在无比广阔的区域里展开,只通过一个摄像机镜头,怎么可能全部囊括进来?
于是,战争电影就另辟蹊径,选择了从小人物的视角去讲故事。
前面提到的这些电影,其中的主角们基本上都是普通的军人,要么是士兵,要么是士官,元帅、将军、统帅什么的,几乎很少出现在电影中。
为什么呢?
小人物的辐射范围就只有身边的一点点,这样就能够控制好镜头。而大人物一言一行都决定着全局,电影镜头里很难表现。
以淮海战役为例。
如果电影里出现了双方指挥层面的军事部署,什么双堆集啊、陈官庄啊等等,你问问观众,知道这些地方在哪儿吗?
观众们肯定两眼一抹黑。
这些地名肯定是在历史书上学过的,但双堆集、陈官庄和徐州有什么关系,普通观众根本就联系不起来。
但是在看沙盘上的战争时,肖浅发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那就是把大战略层面上的军事部署,通过沙盘来展示。
这样一来,直观的地图出现在荧幕上,配合上指挥员的谋略,即使是最普通的观众也能一下子就明白这仗为什么这么打、这支部队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将极大弥补现有战争电影的缺陷,可以让电影镜头放大到战略层面。
否则的话,最多只能拍出《三大战役》里大军前进的程度了。
当然了,沙盘展示全局的办法,可以用,但不能一直用。毕竟相比起正常的电影画面来说,沙盘太过于单调。
观众们是来看精彩的电影的,又不是来看科普片的,这个度必须要掌握好。
而除了用沙盘来展现战略布局之外,肖浅还打算做一个创新。
飞夺泸定桥一战,最精彩的部分,其实还不是十八勇士爬铁索,而是之前红军的急行军。
二百四十里路,还全都是山路,红军先锋部队只有一天的时间,路上还有敌人,他们只能攻击前进。
用脑子想想都觉得不可能。
但历史没有假设,红军先锋部队就是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壮举,一如长征一样在世界军史上熠熠生辉。
28日,红军先锋部队接到29日赶到泸定桥的命令。29日下午,他们真的出现在了泸定桥的对面。
川西那种地形啊,别说徒步了,就算让普通人开车,能不能在一天的时间里跑出两百四十里来?
肖浅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懵逼之外就是热血沸腾。
这不值得一拍吗?
但是怎么拍,就成了问题。
参考地形和画面要求,他终于下定决心,要用无人机来拍。
瓢泼大雨的黑夜,隔着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左边是奋勇前进的红军,右边是被迫赶路的反动派。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雨夜里,两边都打着火把前进的画面,如果用无人机从高空拍摄呈现在荧幕上,那该多么的震撼。
好了,想法明确,现在面临一个实际问题。
无人机还没诞生呢……
肖浅不啰嗦,南下香港,去找汪涛。
现在是2005年,电影要在2007年8月1日上映,还有两年的时间。
肖浅知道汪涛研制出第一台无人机样品是在2006年,那么也就是说,以如今的技术绝对是能够研制出来的。
区别只在于,前世的汪涛除了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基本上是白手起家。但是现在,肖浅给他准备了二十亿的支票。
不但如此,汪涛需要什么帮手,只需开头,挖人的事情肖浅自会帮他搞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