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刘成的掌书记,赵文德自然已经看过了书信的内容,他冷笑道:“本朝士风败坏如斯,若非如此,大明又怎么会到今日这般田地?大人,您打算怎么回复他们?”
“他们不是想扳倒杨嗣昌吗?好呀,我还正愁着杨嗣昌在台上,这件事情我把握不大呢?你回信给那侯方域,就这么说!“说到这里,刘成压低声音对赵文德讲述起来,片刻后赵文德笑道:“大人果然好计,由不得那侯方域不上套子!”
“好计说不上,不过用来对付这等小儿是足够了!”刘成冷笑道:“建生,就劳烦你了!”
“是,大人!”赵文德欠了欠身子便退下了,敏敏牵着两个儿子走了过来,笑道:“阿成,看你这么高兴,有什么好事吗?”
“嗯!”刘成弯腰将两个儿子抱了起来,笑道:“敏敏,拜这群妄人所赐,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搬去北京住了,你说是不是大好事呀?”
时间如流水,转眼之间就已经是崇祯十年的三月了,虽然塞外依然是朔风如刀,寒冰似铁,而京师已经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春天的气息了。路上的行人们的衣着不再臃肿,道旁的槐树枝条上也隐隐约约露出一点小嫩芽。大明政坛上的那些“消息灵通”人们也敏感的察觉到一场巨大的变化即将发生,就好像而正如太液池的冰面下涌动的水流。
当然,孙传庭并不属于这些消息灵通人士中的一个,自从上次出使宣慰蒙古的事情之后,他就有些心灰意冷。本来他是一个极其勤勉的人,他那个礼部的差使就是个清闲的所在,若是没有藩属前来朝拜,十天半月没有事务要处理也是寻常。可是孙传庭却每天不是钻研兵书,便是练习骑射武艺,把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而从归化城回来之后,他便好像换了一个人,每日里去衙门里处理完公事后,便回到寓所埋头睡觉,或者一个人喝闷酒。幸喜他官职还不高,礼部又是个清净的地方,御史老爷们才没有弹劾他。
这天上午孙传庭依照平时的习惯去衙门里转了一圈,确认没有公事后便回了家,打发仆人去巷尾酒肆里沽两壶酒,再买些下酒菜,准备中午喝几杯。孙传庭几杯酒下肚,便听到外面有人高声道:“白谷兄在否,白谷兄在家不?”
孙传庭皱了皱眉头,放下酒杯站起身来,沉声问道:“哪位?”
“是我,汪岁星呀!”
“岁星兄!”孙传庭吃了一惊,赶忙打开院门:“岁星兄,你什么时候来京师了,怎么不先通知我一声?”
院外站着一个四十出头的文士,却是孙传庭的好友汪乔年,此人乃是天启二年的进士,与明末大多数士大夫不同的是,汪乔年平日里清苦自励,恶衣菲食,出外为官时,只携二仆,不纳妾自奉。以文武双全自诩,休沐辄驰骑,习弓刀击刺,寝处风露中以磨炼。孙、汪二人在明末士大夫的奢靡柔弱风尚之中属于异类,因此在京中为官时结为好友,崇祯二年时汪乔年外放为青州知府,因考绩优异而升迁,后因父亲去世而辞官回乡服丧。
“因为一件大事所以来京!”汪乔年笑道,旋即他发现孙传庭的身上有着酒气,笑道:“白谷兄,有朋友在吗?”
孙传庭闻言一愣,旋即意识到汪乔年是发现自己身上的酒气,脸色微红:“没有,有些烦闷便喝两杯!”
“这可不像你呀!”汪乔年笑道:“白谷兄,我可是记得当初你说过,男子汉大丈夫当以澄清天下为志,岂可以沉浸于区区杯中物之中?”
听到好友这般说,孙传庭不禁有些尴尬,他强笑道:“岁星兄说的是,不过今日你来,便破一次戒也无妨的!”说罢他便把住汪乔年的右臂,往屋内走去。
汪乔年进得屋来,只见桌子上摆放着几样凉菜,一只锡酒壶,一只杯子,杯中还有半杯残酒,显然孙传庭已经喝了有一会儿了,眉头微皱。他想了想,决定还是先不劝说好友,而是先说另外一件事情。他笑着坐了下来:“白谷兄,你知道我这次来京师是为了何事?”
孙传庭拿了一只新酒杯,放在好友面前,一边替其倒酒一边笑道:“想必是三年之期已完,为起复为官的事情吧?”
“白谷兄说笑了!”汪乔年笑道:“我这两年在老家守丧时,听石斋先生讲学,颇有退隐林泉之志,功名之心已经淡了,岂会为了这些来京师?”
“那是为了何事?”
“与诸位士子上书言事,请圣天子启用名臣督领诸镇,早日平定东虏!”
“什么?”孙传庭闻言一愣:“传星兄,这等军国大事,岂有诸士子上书言事的道理?你这不是瞎胡闹吗?”
“白谷兄莫急,且听我说!”汪乔年笑道:“自从万历末年以来,东虏起兵作乱,我大明便无宁日。王师与虏交战,败多胜少,损兵折将,究其原因,督抚不和,上下不一乃是首罪。不知我说的对不对?”
“嗯!可这与上书言事有何关系?”
“那我再问一个问题,眼下我大明如今内患已除,虏酋新丧,加征新税后,士饱马腾,是否是讨伐东虏的大好时机?”
“这个——”孙传庭皱了皱眉头,他此时已经猜出了七八分,的确正如汪乔年所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崇祯十年的战略形势可以说比当初努尔哈赤刚死,皇太极刚刚继位时更对大明有利。李自成请求招安后,内地的战事已经基本平息;后金的统治阶层新败之余,自相残杀;刘成完成了迂回之后,大明实际上已经从三个方向包围了后金。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战略形势的改善是建立在对农民敲骨吸髓的压榨基础上的,这种情况是不可能长时间持续下去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