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闹剧的情况下,奥匈帝国缺乏让法国政府忌惮的手段,到头来也只能是抗议了事。
视线回到奥匈帝国,成功赶走了头号竞争对手,皇储奥托-冯-哈布斯堡决定趁热打铁地推行他的另一项计划,那便是用强硬的军事手段来表明奥匈帝国维持国家稳定的决心与能力,再通过恩威并施的方式来逐个化解帝国境内各民族的不满情绪,达到巩固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之目的……
精明的皇储殿下当然不会把意大利人当成杀鸡儆猴的“鸡”,在奥匈帝国周边国家当中,他们属于实力最强的一档,而实力较弱的当属希腊、乌克兰以及罗马尼亚。一战之后,希腊人识时务地投靠了德国人,成为德国人用来牵制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一枚棋子,它的中立地位得到了德国人的保证,而且奥匈帝国境内基本上没有希腊人聚居,所以希腊也不适合当“鸡”。如今的乌克兰联邦共和国,跟地理概念上的乌克兰根本是两回事,基辅以南、第聂伯河以西归奥匈帝国所有,基辅以东归德国所有,在德国人扶植成立的乌克兰联邦共和国仅仅占有乌克兰百分之四十的领土和不足一半的人口,但是作为西方同盟国与苏俄之间的缓冲,这个“小乌克兰”的军事实力可一点也不差,要真动起手来,即便德国人不予干预,奥匈帝国也未必站得到便宜。
于是,奥托皇储选择对罗马尼亚人开刀。此时生活在奥匈帝国的罗马尼亚人约占帝国总人口的5%,也即300万左右,他们集中生活在靠近罗马尼亚王国的布科维纳公国以及匈牙利王国东部地区。最近一段时期,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还有意大利人闹腾得最凶,罗马尼亚人相对要安生一些,但也有不少人,尤其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在民族主义思潮的鼓动下大声疾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倡议以全民公投的形式决定罗马尼亚人聚居地区的归属。为了让奥匈帝国高层重视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要求,激进分子在切尔诺夫兹、雅斯洛沃茨等地组织了一定规模的游行和罢工,虽然没有发生性质恶劣的暴动事件,但对地区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1944年初,在埃斯特大公出走后不久,奥托皇储以外莱塔尼亚军团统帅的身份,向布科维纳公国调集了35个团8万多兵力,并从各地抽调了数千名秘密警察以及大批,借军事演习之名对该地区实行了严密封锁,继而对这里所有的城市、村镇进行地毯式的清扫,逮捕曾经参与所谓民族独立运动的居民,对他们进行集中审讯和公开审判,短短半个月就有四千多名拥有合法公民身份的罗马尼亚人被判处徒刑,另有数十人遭到枪决。公正合理的公开审判确实能够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但是在布科维纳,许多判决都存在证据不确凿、逻辑不清晰的问题,因而引发了居民们的强烈不满,并招致舆论的抨击和嘲讽。
奥匈帝国官方对境内罗马尼亚人近乎迫害的清洗,罗马尼亚王国从上到下都感到无比的愤慨,不少军人和民众都嚷嚷着要跟奥匈帝国干一仗。当然了,730万人口的罗马尼亚——其中约有650万罗马尼亚族,无论军事还是经济实力都无法跟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匈帝国相提并论,而且长期以来疏于军备,既不具备跟奥匈帝国叫板的实力,也没有做好心理跟物资上的准备,到头来也只能以外交抗议、国际呼吁以及亲情求助等非武力的方式据理力争。国王卡罗尔二世便向奥皇卡尔一世去信,对罗马尼亚族在奥匈帝国的遭遇表达了强烈的抗议,并表示“如果奥匈帝国不再视其境内的罗马尼亚族为子民,罗马尼亚王国随时可以接纳他们”,而出于对奥托皇储的支持,卡尔一世在回信中辩称奥匈帝国之所以调派军队及司法人员前往布科维纳公国,目的是揪出藏匿在当地民众中的叛乱分子,被枪决的每个都是犯了叛国罪的人,既有罗马尼亚族,也有乌克兰族、克罗埃西亚族,至于那些被判处徒刑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得到了保障。
卡尔一世的解释当然无法让卡罗尔二世和他的子民平息怒火,无奈之下,罗马尼亚国王转而向德皇小威廉求助。统治罗马尼亚的西格马林根家族是霍亨索伦家族的支系,无论站在亲属血缘的立场还是遏制奥匈帝国的角度,小威廉都有充足的理由向卡罗尔二世伸出援助之手,何况罗马尼亚的石油资源一直是欧洲列强们窥觑的对象,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但具有工业上的经济优势,同时还具备海外油田所不足的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