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就来到四月,朱见济开始正式调整宫廷宦官,将许源扶持为司礼监太监,朱祁玉的亲信王诚舒良等人尽数退居二线,在宫廷养老。因为这事在年前就已经有迹象,所以波澜不起,无人异议。
如今还没有所谓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一说,但是众人都明白许源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宦官集团之首。
远在南京的何林静,毕竟是自己的亲信,朱见济也不曾亏待他。朱见济一方面要他严加监视身处南京的皇伯朱祁镇,另一方面交给了他一个重要的使命,这是一个秘密任务。朱见济要他收集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图纸,包括南洋与西洋海域地图,以及船只制造的图纸,顺便招募精通远洋航行的人才。
是的,朱见济打算再一次重启大航海运动。但是,规模不可能与永乐大帝时期的规模一样,眼下既没有这个国力,朱见济自身也没有这个威望。
在朱见济的计划之中,如果组织船只下西洋,人数不可能超过千人,二三百人则是过少,应该是五百至一千人的规模,船只有个十几艘就可以了。目的是开通航线商路,重新确立与各国的联系,而不是一支官方贸易团队。
与之相配套,朱见济以东南沿海出现倭寇为名,要求沿海各处卫所出海剿灭倭寇,并清除海盗。海上风高浪急朱见济无可奈何,但是海盗总不可能让其无法无天吧。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的一项盛举,如果中国能够将这项工作延续下去,凭借着东南亚以及偌大的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资源,开启近代化道路的国家说不定就是中国。
但是很可惜的是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关于其原因,历代论者着述颇丰。耀武扬威,徒耗国帑这个解释是流传最广的,包括后世教科书采用的也是这个说法。
但是这个解释疑点重重,稍有些时代知识的人都明白朱棣统治时期五次北伐蒙古,还有东北西南西北等各处战事,几乎无一年不有战事,此外还有北京城及武当山的营建工程。这些战事与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朱棣以一地夺取天下大权,不可能为了一些虚名进行如此浩大的工程。
还有的解释说是要郑和去寻找离奇消失的建文帝,这也是无法令人信服的,生的建文帝尚且不怕,何况是一个半生半死的,哪怕是建文帝当真未死,那又怎么样呢?
所以,真正能够说得通的解释一个,郑和下西洋是官方贸易,不仅扬名异域,而且还能够换来大量的金银财宝。朱棣不可能去做赔本的买卖。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这是一项赚钱的买卖,为什么之后断绝了呢?在我看来(个人观点,欢迎讨论),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永乐大帝之后,明朝整体国力下行,也可以说没有人有如此强大的威望控制如此庞大的国家,这也是封建王朝一个例病。明朝在东北西南等地都开始收缩,特别是丢失了安南,使得明朝对中南半岛的统治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安南一方面在南海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