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疏中的主旨,就是要朝廷收回各地官府自主修建各项工程的权利,利用工部的技术来管控地方各种设施的建设。
以后各地官府若是想要兴建任何工程,能够自筹资金,不动用官库的,其主官只需上报,无须朝廷的允准,便可以自行处置。
可若是动用了地方府库中的钱粮,或者还需要朝廷在增加财政支持的,那就必须要先上报给工部,再经过一整套流程,才能知道这项工程是否会被允准。
朝堂上,工部尚书会同三司使和御史一起审核这个项目,首先,由工部派专门懂该项工程技术的官员微服私访,去视察当地的情况。由专家查探清楚之后,将鉴定的结果上报给工部,由工部尚书和两个侍郎根据这名专家的意见,这才决定这项工程是否被允准。
如果专家的意见,这项工程或者得不偿失,或者根本无法完工,那地方官员便会接到工部明确的驳回命令。
如果可以建设,工部便会上报给三司使和御史,三方一起签署同意文件,允许地方挂暖可以使用地方府库的钱粮,或者由三司使直接将钱粮拨付给地方。
在此之后,工部再派另外一位官员监督整个工程的质量,三司使会派人监督地方钱粮使用的情况,而御史中丞还会暗中派出监察御史,着微服在暗中监督工部、三司使、以及地方官员是否勾连在一起,整项工程的完成过程中。
在北方,之前一直在各地修建道路的工程并没有因为章惇的离任而停止,原本这就是蔡道最先发起的一项工程,因此,北方各地修路的工程还在不断的扩大。对于这件事,军队和商人获利最大,他们自然非常上心。
有一些干惯了工程活而因为不符合要求被裁撤的禁军士兵就没有去当农夫,而是进了筑路大队,加入了华夏第一个专业的修路队伍。这些人当中的大部分如今已经成了熟练技工。
不过,蔡道在担任三司使之后,便把修路的重点从西北已经转到了从黄河北岸到河东路和河北两路境内。
这么做,当然是为了几年后,将要发动的宋辽之战做准备。
当然,诸路重要,可在这个时代,农业效率太低的情况下,蔡道可不敢维持大规模的诸路队伍,他在农忙时只保留了技工队伍,其他人员一律遣返回家种地去。
为了不耽误农时,蔡道把大规模诸路的时间,全都选在农闲时刻,召集北方各地的农民开始搞这项大工程,而且,不是免费的。每个人筑路工,每天不但管三顿饭,还有十文钱的工钱。
这段时间虽然之后入冬钱的一两个月,很短暂,可是,钱多人多,人多事情办起来就会快起来,何况,如今有了不少熟练工,所以,筑路的速度反而在随后的几年中变得越来越快。
当然,这里面还少不了蔡道的一个新举措。
为了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