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几乎是异口同声的问。 杨若晴挑眉,“可不就是么!而那老仆人眼见孩子没了,也晓得这小姐是主人的掌上明珠,自知自己就这么回去没法交差,”
“这不,吓得回禀都不去回禀,掉头就跑路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都那么多年的老仆人了,错误铸成了,就要赶紧想办法去找孩子啊?咋还能撂挑子跑路呐?”老杨头是怎么都想不明白这人咋能做出这种事。
老孙头对此已经很恼火了,“要是他不跑,这就去长街上追,去找,兴许人伢子还没跑远。”
“就这么撂挑子,那小孩子就更找不回来了,真是不是自己的亲儿孙,就不伤心,没有切肤之痛……”
这话一说出来,老孙头和老杨头两个老汉面面相觑,都愣住了。
“哎,这倒也是,哪里有爷爷奶奶帮忙带孩子来的叫人放心呐?”
老杨头也松了口,“等孩子们大一些就好了,我倒也没有旁的意思,就是有些心疼你爹娘了。”
杨若晴看到老杨头眼角眉梢的诚恳,老汉这番话,应该也不是全假。
“你爹娘心疼他们的子女,我和你奶奶,也心疼我们自个的子女啊,哎,这京城山高水长的,我都梦到你爹好几回了……”
老杨头叹息了声,转身往村口方向去了。
望着老汉落寞的背影,那脊背好像又佝偻了几分,确实是越来越苍老了。
到了这个年纪,真的每一天都是客人,所以老汉希望儿子们都不要远行,尽量守候在身边,这种心情,杨若晴也能理解。
但是站在杨华忠和孙氏的角度,杨若晴也同样体谅他们惦记远在他乡的子女的那种心情。
确实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基因决定了长辈总是控制不住的想要去体恤晚辈。
而晚辈,往往能够将长辈对自己的心意,回馈三分之一,便称得上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了。
……
四房,老杨头,杨华明,还有康小子这爷几个商量了一番。
最后决定,让李老二陪同康小子这个小舅子一块儿,赶紧的去一趟庆安郡那边。
用杨华明的原话说就是:“趁着金钏儿还没生,提前去把她姨妈接过来。”
李老二和康小子不敢耽搁,赶紧的动身去了庆安郡那边。
对此,刘氏却是撇撇嘴,一脸的不赞同:“她生她的娃,请了大夫和稳婆不就行了么?还有咱这一大家子人,何苦非得跑那么远去把她娘家人接过来?”
杨华明说:“娘家人不一样,接过来,至少儿媳妇心安。”
“有些情况,她姨妈是过来人,儿媳妇身边有个过来人手把手的带着,胆气也壮。”
“哈?过来人?难道咱家里就没有过来人啦?我都生养了他们姐弟四个,我这现成的过来人摆在这里,你们看不见?”
“你?就你?”
杨华明退后两步,双手叉腰从头到脚仔细打量刘氏。
“你不说倒好,你这一说,快些拉倒吧1
“你但凡有点婆婆样子,我也不至于打发他们俩跑那么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