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膳坊菜品独树一帜,又挂出了江南才子的雅间儿,一时引得无数文人举子,为博一个江南才子的美名,到他的玉膳坊用饭。
必然是他!这些菜名儿也不是什么秘密,他大可寻了人去到珍馐馆,将珍馐馆的每种菜品都吃个遍,再将珍馐馆的菜单强记下来,回去只需仔细琢磨,推敲出个大概,交予书坊刊印了……
万老板越想越觉得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瞪着未醒居方向的双眼几乎要冒出火来。
“你叫老子日脚难过,你也别想好过!”万老板恶狠狠地喃喃自语道。
亦珍并不晓得自己的举动,无意间将万老板的矛头引向了未醒居。她正在自家的厨房中忙碌着。
把母亲给她的食谱誊抄了一份交由杨家书坊刊印后,亦珍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去了。正月十六那天,她当众认了丁娘子为义祖母,事后何山长家的小娘子与费神医的女儿都送来了贺礼,并且亲自到珍馐馆祝贺她。
“虽然英姐儿上京去了,但咱们往后还要多联系走动,不可因此疏淡了。”何小姐微笑。
“这是自然,我爹还叫我多跟珍姐儿学学厨艺呢。”
“那我们可要向费姐姐讨教医术了。”何小姐挽了亦珍的手,对费小姐道。
亦珍便抿了嘴微笑。
顾娘子带着英姐儿,连同愿意随她进京去的绣娘,举家进京去了,生活中的人,来来去去,可是亦珍始终都记得那些对自己好的人,记得那些旧日里美好的时光。
“费姐姐可听说了,佘初娘子认了季知府夫人当义母呢。”何小姐拈了块儿炸年糕吃。
“听说了。府县内有头脸的夫人小姐都被请去观礼了。”费小姐点点头,有传言说季大人打算送佘初娘子入宫参选。
三人却并没有就这个话题深入地探讨下去。
那是佘初娘自己选择的路,往后是甘是苦,是荣华富贵,亦或是寂寞深宫,都要她自己一点点品味承担。
送走何小姐与费小姐,亦珍的生活恢复了平静,每日认真经营珍馐馆,照顾母亲曹氏的饮食起居,是她生活的全副重心。
直到方稚桐遣了奉墨来,才打破她的平静。
“我家少爷明日一早就要启程上京赶考了,想请余家小娘子装一个茶果点心攒盒,带着路上吃。”奉墨将食盒交给招娣。
招娣接过食盒,撩开帘子进了后堂,交与正在午歇的亦珍,将奉墨说的话原样学了一遍。
亦珍取过食盒,打开盖子,只见里头静静放着两张名刺,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方稚桐的名字,下边压着一张纸笺。亦珍抽出纸笺来,上头只寥寥数语:若有急难,可持名刺,往瑞祥绸缎庄求助。
亦珍轻轻将纸笺与名刺都收在怀里,这才去装好了点心攒盒,交与招娣拿出去。
奉墨接过了点心攒盒,殷殷地望着招娣:你们小姐可有什么话要我转告我家少爷的?
招娣轻轻摇了摇头。
奉墨有些失望地拎了食盒,一壁往外走,一壁不住回头,盼着余家小娘子忽然开了窍,追出来交代他带两句话回去。
可惜,直到他出了缸甏行,都没等到珍馐馆里有人追出来。
招娣回到后堂,见亦珍微微愣神,憋了一肚子的话,眼看要从嗓子眼里冒出来,又被她强忍了回去。
才子佳人私定终身后花园,才子金榜题名,锦衣还乡,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终究只有戏文里才有。
招娣不晓得城里是如何的,可是他们村里,村长儿子与保长家的闺女私定终身,相约私奔,被村长与保长将二人捉了回来,保长到底还是心疼女儿,想搁下与村长之间的私怨,叫女儿嫁给村长儿子。偏偏村长便是打折了儿子的一双腿,也不肯叫保长女儿进门。保长女儿最后被送得远远的,也不知究竟嫁给了什么人家。村长儿子娶了邻村一个农户的女儿,每日里喝得醉醺醺在家打老婆孩子。
就这样生生毁了好几个人,只因为家里不同意他们的婚事。
小姐与方公子之间的阻力,怕是比村长儿子同保长女儿间的还大罢?
招娣这样一想,便什么都不忍对小姐说了。
方稚桐在自己屋了最后一遍检查上京要带的物品,奉砚在一旁拿了单子,一一核对。
这时奉墨拎了食盒打外头进来,“少爷,您要的点心攒盒来了!”
方稚桐摆摆手,示意奉砚退下。
奉砚将核对了一半的单子放在桌上,微微一福,自屋里退出去。
奉池过了正月十五,在老夫人跟前谢过恩后,由老子娘领出去嫁人了。夫人又拨了个大丫鬟到少爷屋里来。新来的丫鬟由少爷改了名叫奉宣,是个便是不说话脸上也带笑的,看着小巧玲珑,也不四处打听,只管做好自己的本分。
少爷仿佛对她很是满意,渐渐便教她和自己轮流值夜,也肯让她贴身伺候。
可是奉砚能分辨得出来,少爷对奉宣,只不过是觉得她本分,得用罢了。那种淡淡的客气,并不是喜欢。
奉砚想,阖府上下,大抵只有她,不,也许还有奉墨晓得,少爷心里其实早就有人了。奉宣早晚也会明白,她笑得再甜,手脚再勤快,少爷眼里也不会有她。
奉砚垂了头,自放在廊下的笸箩里取了针线出来,慢慢地一针针做起绣活来。
书房里,方稚桐见奉墨没有带回只言片语,也只是一笑。
若亦珍写了洋洋洒洒的一篇回信,才教他意外呢。
奉墨一边厢接着奉砚没核对完的单子继续往下核对,一边在心里嘀咕:余家小娘子真是个不解风情的。
晚上用过饭,方府众人移至方老夫人偏厅中说话。方老夫人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叮嘱孙子,路上小心,注意饮食,财莫露白。
方稚桐也耐心地一遍又一遍答应祖母,“是,孙儿知道了。”
最后是方老爷听得不耐烦,提醒老夫人,“母亲,桐哥儿不是小孩子了,您叮嘱的话,他都省得了。”
方老夫人这才停了絮叨,却还是再三交代,“一到了京里,就叫人带信回来,好叫祖母放心。”
自老夫屋来出来,方稚桐又去了母亲方夫人屋里。方夫人取出一沓桑皮纸的宝钞,上头面额大小不等,交到儿子手里。
“这些给你带着路上以备不时只需,又比银两轻薄便携,不似银锭那么打眼。等到了京里,再去咱们在京中的行号支取银两。”儿子长这么大,虽说是由婆婆带在身边的,可到底并不曾真正离开自己眼皮底下。然而此去京城,山长水远,方夫人身为人母,终究放不下心来,将适才婆婆方老夫人叮嘱过的,又重新嘱咐了一遍。
方老爷早听得两耳流油,有心叫夫人别再说了,一想他们要母子分离,怕是有说不完的话要交代,遂捧了茶盏,闷头吃茶。
直到方夫人将要交代都说了,这才招呼方稚桐,“随我到书房来。”
方稚桐将母亲给一沓宝钞收在怀里,跟着父亲去了书房。
方老爷关了书房的门,把儿子叫到跟前,有千言万语想要叮嘱,可思及早前老夫人和夫人把他要说的都说了,终是化成一叹,自书架上取下个檀木盒子来,从中取出厚厚一叠宝钞,也交给了方稚桐。
“父亲,母亲已经给过儿子了。”方稚桐有些意外。
“你母亲给你的,是她给的,我给的是我给的。”方老爷摆手,“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与同侪一道上京,手头要松,不可教人小瞧了。在京中该打点的都要打点到,莫替家里省这点银子。好了,不早了,你也快点回去休息罢,明日一早还要赶路。”
“是,父亲。”方稚桐接过宝钞,与母亲给他的一道收好了,朝父亲方老爷行礼,退出书房。
外头,天空中一弯细细的下弦月,江南的冬日独有的潮冷气息扑面而来。方稚桐轻轻呼出一口白气,还不曾启程,他已经开始想念。
次日清晨,方府内的下人早早便起了,洒扫庭除,厨房里的炊烟升得老高老高的,盖因今日乃是少爷进京赶考的日子,阖府上下都早起准备,以便少爷能以愉悦的心情启程。
方稚桐早起洗漱更衣,往家中祠堂拜过祖先,又往书房拜过至圣先师,最后转往祖母方老夫人所住的院子,给祖母母亲请安,一家人聚在一起用过早饭。
方老爷见老夫人与夫人都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遂开口道:“时候也不早了,桐哥儿与同侪有约,不好叫大家等他,还是快快出门去罢。”
方稚桐这才拜别了祖母与父母亲,接过奉砚替他整理好的行装,这才带着书僮奉墨,往城门处与霍昭查公子汇合,然后持了路引,出了城门往城外运河码头而去。
三人一路上谈天说地,还碰见不少与他们一样打算走水路往京城去的举子。
忽然查公子停下脚步,拉一拉霍昭的衣袖,朝驿道旁的凉亭努努嘴,“霍兄,你看!”
霍昭微微眯了眼,朝他所指的方向望去,随后微微一笑。
方稚桐见两人停步不前,不由得脚下一顿,又见查公子一脸坏笑,直往道边豁眼风,有些不解地看了过去。
只这一眼,他便再也挪不开视线。
晨光中,一个少女亭亭玉立,如同岁寒将尽,早春里一枝清新的海棠,静悄悄开在道边。
查公子在他背上推了一把,“还愣着做什么?去呀去呀!”
方稚桐一步步走近凉亭,眼里再无其他。
待走到凉亭阶前,他停下脚步,低低唤她,“你来了。”
他就在她跟前,英美挺拔,直似松竹,眼中是一片挚诚深情,倒映着她的身影。
亦珍朝青年微笑,“是,我来了。”
随后将手里提着的一个竹编食盒递到他跟前,“此去路途遥远,恐饮食不便,这是一点自制的点心肉脯,给你带着路上以备不时之需。”
方稚桐接过亦珍递来的食盒,微微仰面看着她,只觉得她的面孔莹莹如玉,眉目浅淡,一双眼里如同烟雨江南般氤氲着雾气,将他的心拢在其中,无法逃脱,亦,不愿逃脱。
后头查公子不顾霍公子几次伸手拦他,高喊:“方贤弟,时候不早,船不等人!有什么话回来再说罢!”
呼喊声打破了两人的凝视,方稚桐轻而坚定地对亦珍道:“等我回来!”
这一次,亦珍眼里有笑,嘴角泛起个小小的梨涡,“好。”
就在这刹那,清晨的阳光破云而出,洒在他二人身上,落下一层淡淡的金辉,他向她挥手,快步走向等在道旁的同窗好友。
查公子探头去看方稚桐拎在手里的食盒,“里头有什么好吃的?”
方稚桐微微闪身,护住了食盒。
“小气!给为兄看看又有何妨?”不给看,他偏要看!查公子伸手勾住了方稚桐的肩膀,将泰半体重都挂在他身上,一手去抢他手中的食盒。
方稚桐自是不肯,一壁护紧了食盒,一壁要将身上老大一团的查公子甩开。
霍昭受不了地摇了摇头,一展手中折扇,跟上两人。
亦珍微笑起来,笑容越来越深,目送三人带着书童,迎着朝阳,走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