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
琅琊诸葛氏,在三国时代也算是一个传奇,一门三精英,各在三国得享高位。可惜,由于《三国演义》的存在,使得三人的评价与知名度天差地别。
诸葛亮不必多言,说是步步封神,也不为过;而诸葛瑾温厚君子,文武兼备,最后官拜吴国大将军,虽说在《演义》里多是为衬托诸葛亮,而打酱油的角色,好歹算是个正面人物。
但是诸葛诞,这个三国后期才崭露头角的“功狗”,不仅出场戏份极少,而且还是反叛司马氏,兵败被杀的负面消息,与前两者一对比,立刻就掉了无数个档次。
这从他在系统中,仅仅品评【上品州士】就能看出一二。
当然,从客观的角度而言,诸葛诞确实缺少前两位的人格魅力;或者可以说,三国后期的人物,相比与前期英豪,整体而言,在精神层面的闪光和坚定程度,会略为逊色。
时势造英雄。
诸葛诞在青年时期就努力铺垫好了自己的评誉和盛名:最著名的一件事,莫过于在一次大风浪中翻船落水,却坚持让士兵先救援同船的杜畿,自己却是飘到河岸,才侥幸得生。
从这个侧面来说,诸葛诞的品性和节操,似乎不像作伪。毕竟再怎么为了名声而作秀,真把性命都做丢了,就毫无意义了。
但是,在他事业接近巅峰的时候,他的选择,却似乎又完全出发于自身的权位利益:
司马氏诛杀曹爽,一揽曹魏大权,引起了一些忠心于曹魏的大臣和地方军阀的警惕和不满。著名的淮南三叛,便是以此为基,衍生而出的。
淮南第一叛,王凌与令狐愚之叛,造成的实际损失并不大,两人志大才疏,又行事不密,还未真正起事,便束手就擒。
淮南第二叛,母丘俭与文钦之叛,这两位是当时淮南的实权领军大将,声势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两人叛变之时,还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希望得到支持;但诸葛诞斩杀使者,并且亲帅军队,卖力平叛,并因此坐上了征东大将军的职位,镇守寿春。
而讽刺的是,作为第二叛的有力平叛者,淮南第三叛,却恰恰就是诸葛诞自己发动的。
从淮南第三叛的动机而言,说是诸葛诞忠心曹魏,似乎不通,彼时司马氏弄权朝堂,废立魏帝,已是明显至极的事情,如果忠心曹魏,跟着母丘俭与文钦一起发动,岂不是更好?
从时机而言,就更难以理解了:诸葛诞平叛不到一年,便开始筹划自己叛变,然后筹划刚满一年,就正式起兵。不论是硬性的实力,还是起兵的软性宣传,都毫无优势可言。争取吴国援军,就更是让自己陷于不义的境地。
既然史料上的记载,无法用道理来串通,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历史又做了一次任人装扮的小姑娘,隐藏了太多的真实内容。
“一个深藏于迷雾中的三国英杰……我应该相信吗?”
李诚犹豫良久,最终狠了狠心,还是点下了确定的按钮。
一方面,是因为小乔和董卓,真的没有半点召唤的理由和用处;另一方面,是因为诸葛诞的存在,正是李诚当下小团体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这种诱惑,让他无从拒绝:
于禁进可为帅,退可为将,又长于练兵,最是全能;夏侯霸能观朝局变化、通宵大人物心理,贴身护卫,领兵作战也都是一把好手;黄月英擅长内政与后勤,精通器械,心细如发;关平武艺最高,可用作冲锋陷阵,攻城拔寨。
但是这个团体中,始终是缺了一个能够总览大局,从高层面来规划李家军的大方向、大走向的掌舵者,能够制定一个总体目标,捏合调配每个人的优势与精力,更好的去完成目标。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