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临既然为当朝奸佞,怎会为这等小事烦忧?
坐着不能,那便站着。
然而谢临被打了二十大板,站着上朝,确实劳累。何况这几日,皇上就像有意和他作对似的,平日里两句话圣上自己便可决定的政事,此时却十分谦虚,三番五次地询问谢丞相的意见。
谢丞相好不烦忧,只想回家温香软玉抱在怀里,美美地睡上一觉。此时却只能被拖在这里,尴尬地等着圣上做出决策。
换做其他臣子,只怕圣上早就让他们回府休息去了。
群臣皆知,这一定是圣上在找谢丞相的茬。
谢丞相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日理万机的人,虽然他的案几前常常堆满了全国各地的奏折。
他虽然常常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忧心国事,但是他自己知道,他骨子里,只重视两个字:享乐。
他不娶妻,只纳妾。
下属的贿赂,他本着不收下即浪费的原则,照单全收。
适当的时候,谢丞相还会听听小曲,捧一卷书,画一幅山水,胡乱涂几笔书法,美其名曰:陶冶情操。
既然谢临只重享乐,不重国事,那自然是自己怎么高兴,便怎么来。
不能站着,那便躺着。
谢丞相那日之后,便以修养为名,行偷懒之实。早朝时,别的大臣都去上朝了,他依然躺在床上,怀里抱着绮罗,或者淑霞,或者墨儿,或者某一天去勾栏里再弄一个美丽的窑姐儿来。
软玉温香,好不快活。
谢临早不起晚不起,偏偏就等到早朝差不多散去之后,才起床梳洗。
外人传言,谢丞相与皇帝对着干,已然习惯了,只是可怜了我们这些下属,常常不知如何是好。
一个站错队,可是要杀头的。
不过,朝中毕竟有眼睛如明镜儿的,与他们关系好些,便偷偷过来提点几句。
这谢丞相,毕竟是三朝元老,朝中重臣。先皇临走时,特命谢丞相为辅政大臣,太子太傅,皇帝恩师,又是丞相,虽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实权却在谢丞相手中。
谢丞相咳嗽一声,在地上跺上一脚,便是朝野震动,谢丞相一言,比圣上开十句金口,还管用。没见前几天,皇帝说只说要发病增援边塞,便被谢丞相一句就给驳回了,皇帝虽然当时脸色不好,但却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口。
可见谢丞相手中的权力,只怕比皇上还要大。别看皇上现在威风,若谢丞相不满意,那当今皇上的皇位,恐怕也……
辅政大臣看着皇帝不顺眼,偷着把皇帝毒死了,再换一个新的,又顺眼的,这在史书上,也不是没写过。
这明眼人说话,就是一针见血。瞧这话,都不用说完,听者脸上的血色,便瞬间褪尽,刻画谢临刻薄的嘴脸,可谓是入木三分。
那明眼人还说,不必多时,皇帝便得把这位劳苦功高的臣子,用八抬大轿,请回来。
万兆皇帝明重谋,缺了谢临,就像少了一条胳膊一条腿。
少了胳膊和腿,不就倒了,瘫了,动不了了么?
这话就是这个理。
xxx
倒真被这明眼人给说中了。
不过,他只说对了一半。
当日里,皇帝正打算发了圣旨,宣谢临进宫面圣,谢临却刚从床上下来,走了一两步,就“哎哟哎哟”直叫唤,口中痛呼自己浑身都痛,尤其是腰部下方最痛,那二十大板,恐怕已经打得谢丞相残废了似的。
宣读圣旨的宦官无奈,只得回去禀报。
陛下自然龙颜大怒,然而思及谢临无赖的脾性,又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奏折,明重谋咬了咬牙,吩咐抬顶轿子过去招呼,务必把丞相大人“请”回来。
如果一顶轿子不行,就两顶轿子,两顶轿子不行,就三顶轿子……
明重谋虽然急欲亲政,然而他接触政事的时间毕竟尚短,许多事情,还十分不熟悉,谢临又是臣子中,唯一对这些有过处理经验的。在数夜里,试图自行批阅奏章之后,明重谋终于承认,此时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独立处理政事。
一顶轿子,谢临没来,明重谋还觉得,以谢临的脾气,尚在情理之中;两顶轿子的时候,明重谋还觉得,尚可接受……
然而八抬大轿,谢临还不来,圣上便怒了。
“谢临呢?”明重谋沉声说。
圣上的龙威,这些下属自认没有谢丞相的胆魄去忤逆顶撞,只得颤抖地回话:“谢丞相说——”
“八‘抬’大轿把臣抬进宫里?臣并非女人,嫁不得陛下,也并非男宠,受不起这八抬大轿的大礼,陛下如此行事,岂不是要天下人皆称,陛下以断袖之情待谢临,谢临乃是佞幸之臣,当不得相位。既然如此,那臣……不如请辞还乡吧。”
宦官将尖细的嗓音尽量压得沙哑,模仿着谢临的语音语调,倒也惟妙惟肖。
只可惜圣上缺少如此闲情,去欣赏对方的表演。
“你去问谢临,他到底要朕如何?”
过了不久,宦官将谢临的原话带回。
“臣闻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臣只问陛下,陛下要臣帮陛下何事?陛下不亲自来讲,恕臣愚钝,不明圣意,只好辜负陛下厚爱,若陛下不允臣请辞,那便允臣致仕,亦是一样。”
(致仕:臣子退休回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朕倒是正愁无人所授朕亲政之能,先皇登基晚,却又去得早,早些年,皇帝是以做能安邦定国的将军为梦想的,处理政事,确实并非他所擅长。若是能有能人愿意细心传授,朕自信能坐稳皇位,做一千古明君。
然而这谢临,却是佞幸之流。只怕巴不得朕不懂政事,好任其搓圆搓扁。他可当真有如此好心?
二十二岁的明重谋,不禁将古人名言警句,细细咀嚼数次,沉吟半晌,方才下了决定。
这是一个足以影响他的一生,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