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从者诛杀殆尽。
不管是因历史激发而形成的民族主义,还是从西方吸收的民族国家意识,这两种民族主意都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排满,排满的手段只有一个,那就是北伐。传统文人只要是摆正了大明国民心态的,也都要求北伐,一统天下。
所以大明的北伐呼声这些年始终很高,是一种朝野共识,一种各个阶层的共识。
但就像赫德说的那样,英国人不愿意看到大明势力进入长江,他们始终在上海保持军事存在,与其说是阻挡俄国南下,不如说是防备大明北上。
可以说,一旦大明开始北伐,英国肯定会有所行动。但这不是大明始终没有进行北伐的原因,因为朱敬伦很清楚,英国人肯定阻止,但他们也肯定不会冒着开战的风险,介入到大陆战争之中。他们的做法最多是给予满清政府财政和军事援助,海军进行一定的威慑,最严重了不起封锁大明海岸线。
普鲁士统一德国这种近在咫尺的地缘变动英国都没有干预,更何况远在东方万里之遥的中国。
所以大明,或者说朱敬伦的担忧,另有其他原因。
担心杀戮过重,民族元气伤损太大是一个原因,地政缘治则是最大的原因。
大明建国十年,也就是1875年之前,是没有能力一统全国的,没有必备的人力储备,没有相应的外部条件,所以就没有北伐的计划。
建国十年以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太平天国恢复了元气,北伐就要先灭太平天国,再灭湘淮集团,最后灭亡满清,牵扯过大;俄国势力入侵,进入了新疆,英国则开始向西藏一带渗透,英俄大博弈将中国地区卷了进来,此时北伐,后果难料。
建国二十年后,太平军覆亡,国内北伐条件成熟;可是国际上列强瓜分世界形成热潮,大明的政策是向海外扩张,环太平洋打造华人贸易网,建立大明利益链,在太平洋扩张殖民地,同时遭遇了一次北方的饥荒,错过了北伐的最佳时机。
但之后还是有机会的,明法战争都不是阻碍,趁着战争胜利的余威,一鼓作气北伐,恐怕是最好的机会,因为此时恰逢曾国藩和左宗棠向后离世,满清最为空虚的时候。
但始终无法解决的是英俄大博弈的地政缘治,朱敬伦推演过多次,一旦北伐,灭亡满清不是问题,强势歼灭湘淮集团,攻占北京都不难,难得是收场。
历史上这种地政缘治的变化,引起的权力真空影响无法想象,沙皇帝国灭亡,导致苏联始终没有将统治力恢复到沙皇时代,彻底失去了突破土耳其海峡的地利困局,向印度洋突进的尝试,也倒在了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之中。苏联接替更是一场地政缘治灾难,导致了整个俄罗斯民族势力范围的大崩溃,从一个跟美帝并肩的超级强国,变成了一个争取世界一级的二等强国。
大明灭亡满清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满清灭亡后的地政缘治真空期,迅速填补满清瓦解的权力真空,保持满清旧有疆土的不流失。
朱敬伦发现很难做到,一旦满清突然垮台,新疆、西藏,乃至蒙古,都会出现巨大的变化,内部分裂势力不会甘心臣服,外部侵略势力,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因此一旦满清这个腐朽帝国垮塌,大明很可能要面对俄国瓜分新疆、蒙古,英国侵占西藏、青海的地缘局面。
那时的大明将极为被动,如果要跟英俄争夺,硬实力上有所欠缺,若默认甚至承认两国长久的占据蒙疆、青藏,则有永远失去这两处战略要地的风险。
所以大明北伐是迟早的事情,可如果契机不对,北伐很可能弄巧成拙,造成东亚政治大崩溃的局面,无法收拾。
因此大明宁可一次次向海外扩张,甚至这次为了未来的利益,要打击美国,都不敢捅满清这个娄子,还能为此跟英国继续保持友好关系,利用英国牵制俄国的扩张,让满清能够利用旧有政治优势,暂时稳定住蒙疆、青藏的地缘均势。
至于朱敬伦要等待的契机,则是英国和俄国都抽不开身的时候,也就是最好是一场世界大战。
如果是一战,那得是十年后了,如果之前能爆发一场全面的世界战争的话,大明有必要促成这场战争,彻底解决自身的地缘困境。那得看国际政治博弈的发展了,眼前朱敬伦得处理好对美一战的情况。
赫德很忧虑一件事,那就是大明将不宣而战的问题,他认为这会让大明在国际舆论上陷入被动。
“根据我们之前的通牒,大明跟美国已经在战争状态了。”
朱敬伦解释着,他认为在法理上完全说的通。
只是西方国家太小看大明的力量,完全忽视了这种可能,反而在看大明是不是敢宣战。
在这种状态下,即便大明将来极力解释,恐怕一个不宣而战的黑锅也回扣在头上。
“既如此,你安排宣战事宜吧。不过你动作要快,因为战争马上就要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