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职务和权责,他只能通过拜会的场合以及之前的种种繁琐手续来体会这位高都虞的权势。
李小喜在刺史府内书房拜会高都虞的时候毕恭毕敬,向高都虞转达了他对营州方面的效诚之心。这是他第一次明确的提出加入营州体系的决心,也得到了高都虞的勉励。然后,他回到了平州兵马大营,动员所有弟兄们打扫和收拾了一番这片空旷的营地,在欣喜和期盼中度过了天复二年的正旦。
大年初二的时候,平州兵马大营迎来了长长的车队,第一批车队就有上百辆宽大的奚车,车上是满载的粮食和盐。李小喜带人配合着将这些粮食和盐存放入大营的粮仓之中,忙碌了一天才整理完毕。
第二天天还没亮,李小喜又迎来了第二次忙碌,这次来到的是成群结队的牛羊。李小喜早已休整过大营中的畜栏,便引着领头的牧人将牛羊存放在畜栏里,同时将随同而来的大量干草和豆料堆积在畜栏后的库房中,并安排这些牧人歇宿于军营内。
事情并没有完,第三天抵达的是上百名工匠和数百名民夫,他们赶着数十车工具和木料,开始重新修缮大营外的木栅和箭楼,加固营门,打造其他守备器具。
第五天,数百名队列整齐、精神饱满的士兵入驻大营,他们手握形貌奇特的铁锹、厚重的铁锤、黝黑的巨斧、锋利的锯铲,加入到整修大营的行列。
第六天,一车又一车的物资陆续送入大营,海量的弓箭、盾牌、长枪、横刀、甲胄从大车上卸下来,被堆放到兵营内的库房里......
第七天,近千名士兵抵达大营,李小喜在旗帜上看到了“柳城营”、“燕郡营”、“平州营”、“锦县营”的字号。和营州军接触久了,李小喜知道这些以各地地名为旗号的营头属于地方预备营,是营州体系内的“二线部队”。但尽管是“二线部队”,仅仅从士气和装备上看,李小喜自认也要比义儿军的各家营头强上许多。
和李小喜一样,他的部下们这几天被营州方面的后勤准备工作震撼得不轻。那么多牛羊、那么多兵甲、那么多粮食......如此丰裕的物资储备,令李小喜他们除了惊叹外,还是惊叹,也让他们对未来的日子更加期盼。
第八天的时候,李小喜带领麾下百多弟兄收拾行装,赶着营州军配给他们的几辆大车,离开了这座忙碌的大营。他们的方向是正西,目的地是石城。
平州至石城之间的道路很好走,这条道路属于幽州至平州的主官道,可容两驾大车来回并行。事实上李小喜之前赴平州上任的时候,走的就是这条官道。在官道上,有很多车队正在往返之中,李小喜和部下们赶着大车汇入了车流。
正月初十,李小喜抵达石城,石城已经紧闭,他只能带兵绕过城池,继续向西。经过石城的时候,李小喜驻目观看了良久,发现石城已经成为了一座军事森严的重镇,城头上飘扬着“营州都督李”的大旗,垛口处站满了严阵以待的军士,拍杆、油锅等守城器具早已配备妥当,就在垛口边放置着。李小喜看到油锅的时候,不由想象起锅中油水从天而降的恐怖场景,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石城的南侧城墙下不知什么时候立起了一座严整的军营,营栅俱由厚厚的木桩打造,已经成型,非常坚实,所以李小喜看不到里面的模样。但他能看到,有多处箭楼仍未完成,还在建造之中。营外还有许多士兵在挖濠,布置鹿砦。
石城周边范围内经常能够见到骑马巡弋的斥候,李小喜在绕行石城的途中曾被两拨营州军斥候拦截,但在他出示了一份文书后便立刻被放行了。
再向西行了约莫七八里地,李小喜见到了一片树林,如今正是寒冬,树叶全部掉落,只剩满树的枯枝,这些枯枝张牙舞爪的直指天空,在北风中时不时发出“呜呀”的尖锐呐喊。
透过枯枝的间隙,李小喜看到了远处的一片土坯房,还有隐约的人来人往。
这就是李小喜的目的地,石城西门十里外的下石村。下石村与偏西北三里外的上石村一道,属于蓟州的范围,也是这次幽州大军的筑营地。
李小喜连忙将怀中那份让他得以通过营州军斥候盘查的文书取出来,打燃火折烧成灰烬,然后深深吸了口气,回头望了望身后的百多名弟兄,下令道:“咱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