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说了此事,他便让我先来开会,听听再说,真是让人糊涂。”崔光清也是一头雾水。
裘海正向他示意了旁边的几个官员道:“你刑部还算是好的,至少还想到了派郎中来开会,别的寺部来的依然是主事,我觉得这里面有些不妙。”
就在这里门口传来了一阵轻微的骚动,两人回头望去,都愣住了,只见户部侍郎卓敬走进了大堂,在他身后还跟着上次来开会的主事翁令清,卓敬直接找了一个位子坐下,阴沉着脸、一言不发,翁令清不敢坐,就站在他身后,而旁边的几个官员都是主事,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侍郎是正三品高官,尤其卓敬在朝中资历极深,连二品尚书都照骂不误,而主事不过是正六品,这整整高了三级,几个主事都吓得不敢和他坐,都远远地走开了。
裘海正和崔光清对望一眼,眼睛里都闪过震惊之色,看来真是有问题了,裘海正是今天的主导,不敢怠慢,连忙上前招呼道:“卓侍郎,您亲自来了。”
卓敬点了点头,还是一言不发,此时他的心中也十分尴尬,周围都是一帮小官,倘若开会时真是郎中、主事们聚集一堂,他这个丑可丢大了,但他也知道叶天明不会虚言,心里正七上八下时,门口忽然传来一片低低地惊呼声,卓敬一回头。心中不由一阵激动,他知道自己来对了。
只见兵部尚书李维正大步走进了议事大堂,身后跟着兵部侍郎马谦,李维正进门便笑道:“各位,我来晚了!”
他的目光落在卓敬身上,向他微微点头致意,眼中充满了赞许之色,此刻的卓敬忽然恍然大悟,他明白叶天明的意思了,军务参议堂竟是李维正夺权的工具,以参议军务之名召集各部高官开会的场所。
一声钟响,会议开始了,李维正在兵部主导的位置上坐下,对众人道:“各位,我奉皇上的旨意召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是讨论北方军户难民安置,这其中可能会涉及普通难民,包括他们的分田、减赋,以及今年的春耕种子和耕牛的安排,事关重大,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得到自己寺部的授权,如果还没有拿到授权,你们现在可以回去请示,我等你们半个时辰,半个时辰后再开会。”
他话音一落,早已坐立不安的主事、郎中们便立刻告辞离开,向自己的寺部飞奔而去。
不到半个时辰,各部的尚书、侍郎,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等部门的卿、少卿纷沓而至,虽然也有个别部门不肯前来,但大多数重要的部门高官都来了,李维正已经开宗明义,这是奉皇上的旨意召开会议,如果不来,就是抗旨不遵,大义之下,众高官不得不来。
开完会,卓敬匆匆回到朝房,他推开叶天明的房间便问道:“叶兄怎么知道今天李维正会亲自来开会?”
卓敬十分佩服地问叶天明,他知道叶天明虽是李维正的岳父,但这种事情叶天明也不会知道,只能说明叶天明卓有远见。
“我早就看出来了,这就是他的二步棋,天下能看出他这步棋的,没几个人。”
叶天明捋须得意地笑道:“恐怕皇上做梦也想不到,李维正所做的一切让步、所提一切建议,都不过是烟雾弹而已,是要掩护他真正的用意,而他真正的用意,就是这个临时军务参议堂。”
卓敬沉思了半晌,便道:“我看不完全是,放开言禁、海禁都是重大决策,不会仅仅只是烟雾弹,虽然军务参议堂能让李维正得到更大权力,但有个前提,要皇上同意,就像今天,李维正之所以能成功召开会议,就是因为皇上事先下了圣旨,如果皇上醒悟,不再给他这个旨意,那各寺部高官也未必肯来。”
叶天明微微摇头,“卓兄,你以为李维正没想到这一点吗?试问,如果明天他再召集会议,关于对抗燕军之军粮漕运的方案,有抗燕这个大帽子压着,你能不去吗?这个责任你承担得起吗?所以我说他早就安排好了一切,大义在他手中,除非你愿意背上私通燕王的罪名。”
叶天明又背着手走了几步,他也有些疑惑地道:“不过你说得也有道理,他这样做毕竟法理上说不过去,有点偷鸡摸狗的感觉,而且我一直还有个想不通的地方,他为何要给军务参议会冠上‘临时’二字,这样一来,就有了取消的可能,难道这个军务参议会仅仅只是他的一种试探或者过渡吗?”
两人正疑惑着,忽然门外传来一名吏目的禀报声,“叶大人,你要的报纸来了。”
“噢!拿进来。”
门开了,一名吏目拿着一份报纸进来,报纸就是十天前刚刚创刊的《京城时论》,在‘不以言获罪’的鼓舞下,不少名家都在上面发表了时政评论文章,叶天明每天都要看。
他接过报纸对卓敬笑道:“这几天有个笔名叫‘天宝旧人’的评论者连续发表了几篇有深度的文章,前天他发表文章指出先帝之所以造胡惟庸大案,其实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废除汉唐以来延续千年的相制,以君权取代相权,而且此人还指出如果皇位继承者荒于政事,在君权高度集中的制度下必然会造成宦官专权,最后形成大明朝局严重腐败的恶性事态,可谓一针见血,我很佩服此人的见解。”
卓敬也十分感叹道:“此事我也知道了,这两天,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在议论这篇文章,影响很大,不过胡惟庸案确实是如此,我相信很多人也想到过,只不过谁敢说出来?现在居然有人敢公开发表文章批评先帝,看来,李维正搞这个‘不以言获罪’影响深远啊!”
“说虽这样说,不过现在才刚刚才开始,这个‘天宝旧人’胆子也太大了一点,还有这份《京城时论》的后台估计也很硬。”
叶天明打开了报纸,顿时一怔,卓敬也好奇地凑了上来,他也愣住了,只见报纸的头版头条刊登着一篇署名为‘天宝旧人’的文章,一行斗大的黑字映入眼帘:‘大明恢复唐制,重建三省六部制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