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是聪明人,当机立断,马上罪已,“群僚所言,皆朕之过。忠良不能重,烈士不得祭;而轻慢贤人,猜忌无端,言出无节,喜怒过差……自醒而戒,悚然兢惧!朕已知不当,过而改之,诸卿安忍弃国而去?”最后这一句,却是就在挽留要辞职的一众朝臣。
这样相当于罪已诏的话一出来,下面不论诸部尚书还是阁臣,自然山呼万岁,天子圣明,大家当然也就不会再提辞职的事。除了丁某人一系的人马,其他人,和丁一很熟么?又不是真的为丁一抱不平,到了这里,天子知道士大夫的奶酪不能动,戏到此处就算一节了。
“如晋这捷报,犹言挥师旧港,欲恢复大明旧港军民宣慰使司,诸卿以为如何?”景帝也就揭过那一节不提,再就丁一捷报上所提的下一步战略,来咨询大臣的意见。永乐二十一年之后,旧港宣慰司的宣慰使施进卿死了,其子施济孙继位,来华夏朝贡的次数,就远远比不上施进卿活着的时节,而正统五年之后,基本旧港宣慰司就被满者伯夷吞并了。
这些细节明朝不见得清楚,但旧港不再来朝,不论皇帝还是大臣都是知道的。事实是郑和不再下西洋之后,对于满者伯夷这种土著王国的威慑力就逐步减弱,旧港被吞并,虽然细节明朝不清楚,不过也是心知肚明的事情。只不过自古以来,华夏都是很讲究礼仪的,说到底,就是好面子,人家来朝贡,赐予的东西,都是远远比对方朝贡的东西要值钱得多。郑和下西洋也是差不多的概念,夸耀实力是有,但要说借着文明优势,取得什么资源,华夏古代是没这种想法的。或者说,孟养、缅甸、八百大甸这种有接壤的地方倒也罢了,还算得上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满者伯夷这种孤悬海外的土著,大明压根就看不上。
“臣以为不妥!孤师轻出已年余,兵少将寡,实是丁如晋盖世之英才,方能立此不世之大功,然若为旧港此等狄夷之地,教得丁如晋有什么伤损,青史如刀,圣上当慎之!”这回首辅陈循就先站出来反对了,觉得太冒险,他甚至还提出青史如刀的问题,意思是丁一如果在打旧港的时候,出了什么闪失,到时纵不是景帝害的,史册上记着,后世也必认为是景帝干的好事,要不然的话,哪有教臣子这么领着可怜的几千兵,一路这么打下去!
于谦沉吟了一阵,也开口道:“五府之地,那方总镇征发入云远的二万丁壮,未经战阵,仍在操练之中,如晋这捷报里也说明,他把那二千骑兵和陆战第一旅的一千步卒,都留下守备了。按他所说,这一府之地,至少得有三千常备兵马,此时这二千骑兵就压在东吁;一千步卒就守着阿瓦;孟养就由那数百军中老卒操练着二万丁壮;木邦由方瑛领去的三千骑兵镇 守望;孟密位于其中,倒是无什么战事,是那如晋的弟子厉剑南领了二百伤兵维持着治安。着实兵已是少得不能再少,这才是如晋在捷报里说无法守着阿拉干的缘故。”
一众朝臣听着,无不纷纷点头,老王直更是说道:“如晋天纵之才,三千兵镇守一府之地,本已匪夷所思,数百伤兵也能维持地方治安,老夫以为,大司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言下之意,就是把于谦放去在丁一的位置,也做不到丁一这样。这当然不会得罪于谦,这是亲传弟子的身份,可以传衣钵的,下一代顶得上来,才是好事。
“我景泰朝,以军略论,无出其右者!”王文在边上也酸溜溜地说了这么一句。
只不过这一句,却有许多隐藏着的东西,以军略论,那是不是以其他来论,丁一就不行呢?杨善这早就被默认为丁某人一党的,也不避嫌了,当即就出班奏道:“以忠论,我景泰朝,亦无人可出其右!敢问诸公,朝接圣旨而于午前孤身赴京,凭谁能如此?二万五千兵出国境,接旨拔二万兵北援,即教兵卒拔营,凭谁能如此?老臣历经数朝,忠忱如此,唯丁一哉!”这话一出,朝班四五品官员无不暗暗点头。
景帝袖在龙袍中的手,却捏得发紧,他心中不住呐喊:安能如此!安能如此!
尽管朝中大佬都同意他的看法,应该让丁一回京,不能再让丁某人打下去。
但他愈来愈觉得,对于丁一,已失去控制了。
这种恐惧,如附骨之蛆也似的,教得景帝,便是在奉天殿上,也掩不去心中寒意。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