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武派使者朱国英来赐秦牧国姓,册封为辽王,顾君恩却首先质疑了隆武继位资格,并当场把朱国英驳得哑口无言。
说实在的,隆武继位的资格根本经不起质问,他与崇祯已是十代远支。而且被是崇祯钦定的罪藩,按道理,怎么轮也轮不到他。就算是浙东的鲁王朱以海也比他有资格;
他之所以比鲁王弄得更象模象样,不过是因为他有实力比较强的郑家支持。但说到底,充其量他也只是郑家立起来的傀儡。
所以,不光顾恩君这样背负“弑君”之罪的人不愿奉朱聿键为主,就是司马安等秦牧的老班底,也不愿去认一个郑家的傀儡为主。
一言而遮之,奉朱聿键为主,还不如自己另立一个朱家孙子呢。
秦牧起初其实也考虑过立一个朱家子孙做傀儡。但在这么做有利有弊,利的一方面,可以争取到忠于朱明的一些人才,不利的一方面。争取到的这些忠于朱明的人才将来迟早会成为大麻烦。
很简单,他们效忠的是朱明,不是秦牧,这些人到来之后,发现秦牧还是大权独揽的话。一定会闹出纷争,反而会成为最大的阻碍。
另一方面再拥立朱家子孙会让手下的兵将很失望,也会让归附的李自成余部处境很尴尬,更不利于争取张献忠余部。
所以,秦牧在麻城时。才传令让司马安等人隆重迎接,并在江西湖广大肆宣扬他的武功,这与他长期在江西湖广制造神迹,让百姓相信自己是真龙降世,天命所归的做派是一脉相承的。
就连司马安等人,也认为秦牧自立的时机成熟了。
当初李自成在襄阳称王时,象顾君恩、喻大猷等一大批人才愿意投奔李自成;
满清入主北京后,同样有很多人甘做满清走狗;
秦牧大败阿济格,手控三十万劲旅,坐拥当今天下最安定富庶的荆湖与江右之地,高举驱除鞑虏的义旗,兵指河洛,力压江左;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相信反而没有人才愿意来投奔,天下真有那么多人才忠于朱明的话,朱明就不会亡了。
打发走朱国英之后,司马安、诸葛敏等加快了劝进的步伐,继军中将领第二次劝进之后,湖广江西的官员很快发动了第三次劝进浪潮;
各地知县以上的官员,与军中千户以上的将领,一同上书武昌,甚至连岳麓书院上千学士,也一齐声援,武昌城中更有士子带着上万百姓来到王府正门镇楚门跪拜劝进。
这次劝进的声势之大,骇人听闻,秦牧出镇楚门再三劝起,黑压压的人群却是聚而不去,连续三天,人群反而越聚越多,秦牧确知,这些百姓不是司马安他们组织来充门面的;
说来武昌百姓也是受够了战乱之苦,明军来了抢一遍,叛军来了又抢一遍,多少百姓因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唯有秦牧入主武昌之后,分田分地,安稳社会,减免税赋,发展民生,百姓才得以过上安定的生活。
百姓的思想很单纯,谁给他们土地,谁让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他们就拥戴谁,何况有关秦牧是真龙降世、天命所归的传说在民间早已得到普遍认同。
所有官员的劝进行为,秦牧都可以一笑置之,唯独这些自发来劝进的百姓,让秦牧十分感动,在镇楚门前,他含泪应下,万千百姓顿时欢呼如潮;
人们再也不用担心秦牧执行的善政会改变了,不用担心分到的田地会被收回,安定的生活再被战火毁掉了。
有百姓甚至把这些心声喊了出来,跟在秦牧身后的顾炎武听了百姓的喊声,恍然明白,秦牧经营湖广和江西虽然只有两三年,但已经培植起了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
他任命的官员,分到田地的百姓、得到妥善安置的难民,数以千万计的人都是秦牧坚定的拥护者。
秦牧鼓励工商,并以银行提供贷款扶植工商的政策,使得商人和手工业者也都成了他的拥护者。
他供养州县士人,亲自筹建岳麓书院,拨款大办州学县学,扩招生员,这样的举措又得到了读书人的拥护。
至于他手下的军队,更不待言,很多将领都是他亲自带出来的,对士兵的政治洗脑力度更是前所未有的大;
每月领饷时要说“谢秦大人饷”,每天喊几次的军人誓词中第一句便是“绝对服从秦大人指挥。”
军中更有佥事官专门负责灌输秦牧的意志和思想,除此之外,军属享受很高的荣誉,士兵的利益也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这使得秦军对他有足够的忠诚。
士农工商兵,对秦牧都如此拥护;相对天下其他地方的情况而言,他们都是既得利益群体,而秦牧用以保障这些群体利益的手段,是他惊人的圈钱能力,毕竟百姓都是看实利的。
想通了这些,顾炎武再看前面的秦牧时,看到的便不再是他战无不胜的光环了,看到的是他全方位的布局能力,以及润物细无声的手段,秦牧能有今天的声望,绝不是光凭他的战功。
在这劝进大潮之下,司马安与诸葛敏等人暗地里更是加紧防备,防止万一秦牧称王时,地方上有官员反对生乱,一但出现这种现象,不管他是谁,都要立即出动军队扑灭。
*******************
ps:一去看月票榜就泄气,半天没心思再码字。
俺前两本书基本上不断更,天天六千字以上,没日没夜的坐在电脑前码字,成绩一般般,但一直坚持着,寒来暑往,一晃两三年过去,身体垮了,到了这本心有余而力不足,呜呼!
望各们书友给予理解,多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