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没有声势浩大的宣传,电影上映的院线也大多比较偏僻,但瑞恩的号召力还是起到了不少的作用,加上北美为数不少的犹太后裔,绝大多数影院的上座率都超过了一半,尽管影迷的反应不一,但专业人士给了这部电影极高的评价。
《芝加哥论坛报》评价它是“一部史诗般的杰作!”
而《旧金山纪事报》赞誉说,“《钢琴师》达到了伟大的程度!”
《纽约时报》甚至直接把它定义为“1999年度最出色的电影,没有之一!”
网络上则是影迷发表观点的天堂,很多观看了电影的人,迫不及待的把自己感受发表在了一些网站上。
特别是瑞恩的粉丝,纷纷在在他的个人网站上留言。
“是的,电影很出色,也反映了一段残酷的历史,对地狱之景的刻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我想说的是,电影太沉闷太冰冷,节奏也太缓慢了,如果不是瑞恩那精彩的表演还在吸引着我,说不定就会中途退场。”
“我不明白瑞恩为什么要拍摄这样风格的电影,这与他过往首先考虑我们观影感受的风格完全不符。”
“电影很客观,电影很真实,从瑞恩在其中的形象来看,他为了这部电影肯定吃足了苦头,我们会进影院支持他,但我更希望他能在注重电影内涵的同时,不要忽略了过往一直坚持的娱乐性。”
这部电影注定不属于年轻人,他们即使进影院,目光也大多放在了瑞恩的表演上。
而瑞恩在其中的表现,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直赞誉。
“瘦高、优雅、细腻、悲悯、孱弱、苍白,瑞恩展现出了幸存的钢琴师的所有特质,他用自己的表演和修长的十指,弹奏出了一次伟大的表演!”
《纽约邮报》充分显示了它的特点,抨击人时恨不得把人踩在地上。吹捧时又会把人吹到天上。
相比之下,《洛杉矶时报》的长篇评论更加专业,也更有针对性。
“当瑞恩在黑暗与恐怖的光芒笼罩下,以坚定而又不屈服的姿态孤独行走于废墟中时,赋予了钢琴家斯皮尔曼这个角色永不消散的灵魂,他用自己的双眼和表演,真实地把人们带回到了那个灰暗阴霾的战争年代。
“在纳粹的摧残下。有人选择顽强地生存,有人选择骄傲地毁灭。而瑞恩,用他饰演角色所弹奏的声泪俱下的钢琴旋律,告诉世人即使生命已经走到绝望的悬崖边,依然要坚定不移地活下去!”
“作为好莱坞新生代演技最出色的演员,瑞恩在《钢琴家》这部电影中的演绎可谓是出神入化、惟妙惟肖。他是一个有故事的表演者,同时也是一个历经人间沧桑的‘钢琴诗人’,他用属于自己的文艺方式诠释出了比战士还要硬朗的魂魄。”
北美三大报纸之一的《华盛顿邮报》,同样给了瑞恩高度的评价。
“为了可以拍摄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瑞恩每天都要苦练数个小时的钢琴,为了达到瘦骨如柴的身材效果,还减去了超过三十磅的体重。于是就有了影片的最"gao chao"点,他在一片废墟的避难所,为德**官弹奏钢琴的那一幕声泪俱下的表演。”
“每一个音阶,每一声音调,每一丝音律,都在瑞恩修长灵活的手指舞蹈间诠释得恰到好处,甚至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那一刻,他似乎不是在弹奏钢琴。他是在用音乐呐喊出内心求生的**,再往深层次上说,他是在用音乐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厌恶与排斥,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然而一切都显得可望而不可及,他的琴声是无奈的,同时更是愤慨激昂的。”
“此时他的手指是艺术的化身。更加是思想的武器,也正是由于这一段愤慨激昂又万般无奈的演奏,真实不做作地触动了德**官的内心,也触动了每个观众的内心。作为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在那样特定的场景下,钢琴家声泪俱下的演奏将内心深处对亲人的思念、对战争的恐惧、对生活的穷困潦倒等等百感交集的情感做到了最完美的融合。”
“瑞恩用自己的表演,用自己的琴声告诉人们,战争不可怕,侵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在逆境中生存的意念,没有谁可以打得垮自己,除了自己能打垮自己。”
或许是媒体对于瑞恩这个奥斯卡表演奖的失败者有足够的同情,也或许是媒体已经厌恶了他总是拿到那些不务正业的奖项,主流的声音带来的几乎全是赞美之词。
“失败往往是最好的经验,瑞恩总是在不断突破自己,他在《钢琴家》中的表演流畅而又自然,生动演绎出了音乐家的涵养与儒雅,以及逃往中的慌张和机灵,他绝对是今年各大奖项最佳男主角最有力的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