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只好把指挥舱的核反应堆脱开,单独为冶炼车间提供电力。而用一个热核电池组对中央电脑和其它舱体的控制电脑提供电力。才勉强让冶炼车间能够运行。
现在军方和空间站都盼望着核聚变反应堆的进展情况了。
问题是核聚变反应堆就算在地面上实验成功,也还要针对太空环境重新设计。可是张春已经要求爱因斯坦要稳妥,核聚变反应堆的研制进度再次被放缓了。好在热核电池研究进度非常快,安全性也越来越好。这意味着只要电池组足够,空间站完全能够组成足够供应整个空间站的电力。
当然最终解决方案还是核聚变反应堆。
核聚变反应堆的技术瓶颈还是中心温度与核聚变时产生的中子造成的危害。正在建设的反应堆可以肯定能够完成氘-氘稳定反应。氘-氚反应也可以进行试验。但是理想的应该是氚-氚,因为它几乎不产生中子。
但是氚-氚要求的中心温度太高了,需要的能量也是最高。而这种反应是否划算还真的很难说。
核能研究所试图在磁约束中心用高能激光点火。但是这同样需要极高的能量。
也就是说,一个核聚变反应堆可能需要一个核裂变反应堆开作为启动电力,这就是一个极端荒谬的事情。比较经济的是现在的氘-氘,只是人们要进行足够的中子辐射防护。
这也是张春认为还需要更加稳妥的缘故。而爱因斯坦认为对于电磁约束的基本原理以及超导特性等等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只有弄清楚了这些东西,才有可能对于可控核聚变进行更加深层次的研究,从而达到用更加经济和更加容易的方法达的目的。
当然,中子在比如石墨等原子中运行规律也需要进行研究。这是完成中子防护必须要弄清楚的东西。所有这些东西,没有一到两年时间,没有长期的观察和测试,是弄不清楚的。
1941年2月14日,青海湖核聚变反应堆正式投入发电,电流非常稳定。而相关的观测和检测也同时进行。这对于研究人员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因为中子,一旦逃逸出来,几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挡住它。人体在中子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研究人员穿的防护服比宇航服还要昂贵。就算加上了运动辅助装甲,也行动缓慢。
也就是说,这简直是拿命在玩。好在这种反应堆能够迅速停堆。这玩意温度一下来,反应就停止了。启动起来时间却长的要命。
中央研究院说:“还是不要指望核聚变反应堆短时间内能够上舰船或者上空间站。这还相当遥远。”
张春看了中央研究院的报告,只能叹气。
不管怎么样,可控核聚变现在有了良好的开端。
可控核聚变的突破在于超导研究。而超导研究引起了计算机制造和设计的巨变。高温超导的研究,实际上是材料结晶以及晶型研究的成果。这涉及到了显微技术和纳米制造。
显微技术和纳米制造反过来促进了计算机的制造。
所以实际上超导计算机成为了发展最快的技术。计算机制造在短短几个月之间就全部更新换代了。如果不是计算机产业没有形成资本势力。这种换代恐怕很难完成。
但是在中国,说淘汰就把相关投资和装备制造厂淘汰了。生产线只能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造。
上海,已经被淘汰了很多代的最原始晶体计算机出现在外籍研究人员面前时,这些人才恍然大悟。晶体管,硅这种半导体是中国能够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之一。强大的计算能力是进行核研究必须具备的能力。以前各国都没有,靠拉计算尺来计算。而中国人在算盘之外,还发明了晶体管计算器。
而中国也开始销售这种晶体管计算器和晶体管收音机。其中晶体管制造技术也公开了。世界各国纷纷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