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日军精锐第三师团驻地。工兵、辎重、通讯和警卫等直属大队,众星拱月一般,呈月牙形守护着师团司令部。由于地处华中前线,司令部驻地前面,战壕纵横,铁丝网密布。
就在鬼子壁垒森严的前沿,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已完成了集结,正静静地等待着,准备给予这个欠下中国人民累累血债的名古屋师团*重重一击。
这就是预四师副师长王中柱率领的第二团官兵。
似乎上苍也垂怜这支英勇的孤军,昨晚,皓月当空,为夜间行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今夜,却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提供了极佳的掩护。
王中柱把握指挥部队以连为单位,交替掩护,借着夜色,悄然向敌前沿接近。到了晚上子夜时分,整个第二团潜伏在离敌军阵地约三百米的山坡上。
在队伍后面两公里外的山丘背面树林深处,摆放着十几门不同型号的山炮、野炮和重迫击炮,这些“万国牌”火炮,被李二柱按照射程和威力,精心排成阵列。每个炮位边,堆放着各种各种类型的弹药:多的十几发炮弹,少的只有几发炮弹,尽管显得很寒酸,但这却是预四师炮兵营的全部家当。
白天,王中柱和李二柱经过再三研究,最终选择了这个火炮阵地--距离日军第三师团不远,可以发挥所有火炮的威力;又有反斜面掩护,鬼子难以察觉和反击。经过白天李二柱化装抵近侦查,他已经将对面日军阵地的重要目标都在地图上标注了出来,仔细计算了目标参数,所有火炮都装定了射击诸元,为了万无一失,李二柱还在前沿设置了一个观测点,以便及时修正着弹点。一切准备就绪,只要等王中柱副师长总攻信号弹升起,李二柱就会将这些炮弹,狠狠砸向鬼子的脑袋。
李二柱光着膀子,不知是天热还是心情紧张,他在不停地擦汗,每个炮位旁边,除了炮弹,还架着几支步枪,放着一箱敞开箱盖的手榴弹。
作为一名和鬼子打了多年交道的老炮手,李二柱知道,鬼子火炮射程远,威力大,炮兵技术精湛,只要一开火,炮兵阵地很快就会被鬼子锁定并反击。撤退只能是死路一条,唯一的希望,就是打完炮弹,拿起步枪,揣上手榴弹,和步兵一起冲上前沿。
此时,在队伍的最前面,几十名工兵,正在敌前沿阵地,悄然地探测地雷、剪开铁丝网,为后续部队排除障碍。
工兵用虎口钳子剪断了鬼子第一道铁丝网,又顺利地剪开了敌人第二道铁丝网,把敌人的阵地,撕开了三个一百来米的缺口,王中柱率领第二团向前匍匐前行了两百多米。离鬼子前沿阵地已经不足五十米了,可以清晰听到鬼子碉堡里的岗哨接电话时的“哇啦哇啦”说话声。
工兵正在剪最后一道铁丝网,爆破分队携带着炸药包,已经匍匐到最前沿,只等最好一道铁丝网剪开,他们就会悄然上前,将炸药包放在碉堡下面,只待总攻时间一到,拉开导火索,让鬼子坐上“土飞机”,在睡梦中见阎王。
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王中柱看了一下夜光表,时间正好指向凌晨1点45分。还有1小时15分钟,宜昌反击战就要打响。他拿出水壶,喝了几口水,滋润一下冒火的嗓子,顺便闭上眼睛,准备小憩一下。
连日来,不是行军,就是部署,王中柱早已身心疲累,正好借助战前这难得的安宁休息一下。
突然!鬼子阵地响起了凄厉的警报声,接着,鬼子后方炮楼上的探照灯大亮,朝着王中柱潜伏的阵地扫了过来。
几名正在剪夹铁丝网的工兵立刻暴露在光圈中。几条火舌射向工兵,探照灯下,王中柱看得一清二楚,工兵在弹雨中抽搐中,最后无力地挂在铁丝网上。
“机枪手,打掉鬼子的探照灯!”王中柱命令道。
几条火舌沿着光柱扑了过去,枪响灯灭。
一时间,鬼子阵地军犬狂吠,人声嘈杂。
短暂黑暗后,随着一声声尖叫,空中升起了一个个明晃晃的大灯笼--那是鬼子的照明弹。顿时,阵地前沿亮如白昼,埋伏的两千余人,彻底暴露于日军视线与火力网之下!
鬼子碉堡一齐喷吐着火舌,弹雨像钢鞭扫了过来,最前面的爆破手猝不及防,怀中的炸药包被引爆,随着一声声巨响,鲜血和残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