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今天刚看完叶圣陶先生的《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这本书,出于这个书生的气儿的惯性啊,我写了这么一段书评:
“书中案例篇篇出自名家,选取的作品也极有代表性,让人不禁为文学之深、之美感到震撼,在引述原文的之后附上的叶圣陶先生的解说,更是细细说明了文章之美美在哪儿了。
遍读名作,择精华以之为后人例,引后辈追索,不得不说,叶圣陶先生对“引人入门”
的师者使命完成地极佳。
看罢,我想去看胡适、周作人、卞之琳和契诃夫的作品。”
接下来就是今日我摘录的、来自叶先生著的这本书里的“佳句”
啦!
1、“凡是会抬起来向上看的眼睛
都感谢你们翻动一铲土一铲泥。”
——这句话来自卞之琳的《给建筑飞机场的工人》
我觉得这句话也适用于那些前往一线,冒着生命危险去给更多人带去生命之光的一线医护人员、军人,还有维持人们生活正常运转的每一位坚守在自己岗位的人们,也适用于那些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技艺的人们,因为他们,我们民族的安全、我们民族文化的安全得以保证,“凡是会抬起来向上看的眼睛,都感谢你们翻动的一铲土一铲泥。”
2、“抬起摄影机来对着任何事物动摇一阵,事物当然拍进去了,但是不免混乱琐碎,算不得一部有价值的影片。
画画和导演的人在动手以前,必须先想定该从事物的身上描写些‘什么’出来,才能使事物深入人心。
他们的努力是引导观众去观察去感觉这个‘什么’。
观众真个因此而观察明白了这个‘什么’,感觉到了这个‘什么’,才是他们描写的成功。”
——这句则来自叶圣陶先生在举萧乾的《邓山东》这篇小说做例子后写的一段关于人物描写的建议。
这让我想到绩效指标和目标导向管理,哈哈。
是的,有看点,才能给读者带来足够的享受嘛。
3、“我不求文字雅,而求其有力量,活动,响亮。
我的方法是在下笔之前,不只想一句,而是想好了好几句;这几句要是顺当,便留着;否则重新写过。
我不多推敲一句里的字眼,而注意一段一节的气势与声音,和这一段一节所要表现的意思是否由句子的排列而正确显明。
这样,文字的雅不雅已不成问题;我要的是言语的自然之美。
写完一大段,我读一遍,给自己或别人听。
修改,差不多都在音节与意思上,不专为一半个字费心血。”
——来自老舍先生的《我不肯求救于文言》这篇文章。
曾听说翻译作品就要做到“信达雅”
,“信达雅”
最早来自严复先生的《译《天演论》例言》,“翻译作品内容要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
。
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达就是文辞畅达、明白晓畅,雅就是有文采,能用华丽的辞藻、引经据典地把文章写得有魅力。
老舍先生不求“雅”
,只求有力量,活动,响亮——可以说是跟白居易先生写个诗歌都要在井边对着老妇人念,直到写到她能听懂才罢休这样的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其实每位作家的文风各有不一,谁好谁坏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在我看来,只要字字句句去推敲、这样花很多心血去打磨一篇作品出来的人,就算对“作者”
或是“作家”
这一职务的尽职。
少年强,则大汉强!这是一个侠气纵横,意气风发的时代。胯下千里马,掌中宝雕弓,匹马踏匈奴,三箭定天山。功名自当马上取,大汉雄风万里扬。...
作为一个富二代,我很无奈。老婆是兵王,我压力大呀。...
前世她瞎了眼蒙了心,为了渣男亲手害死了挚爱,落得一尸两命的下场。重活一世,回到十五年前,姐妹合谋害她,渣男居心叵测,姨娘心狠手辣,亲娘轻信她人呵!这一次她不再隐忍,该杀的杀尽,该毁的毁绝,反正有人撑腰,她再也不惧任何人!摄政王,大事不好,王妃她踢断了新皇的一条腿!坐在真正龙椅之上的紫衣男子闻言宠溺一笑那便废了新皇,重立一个。...
杀一是为罪,屠万却称雄。纵横生死间,去留我从容。杀到尸成山,挥刀裂苍穹。屠得万骨枯,血染江山红。吾敢执刀闯天路,重整山河踏征途!喜欢古代军事战争的请猛戳!...
失足之间,重回那个山崩地裂巨星陨落的年代。这一年,不仅仅是个人的重生,更是整个民族的重生...
南齐权倾朝野的奸相容琛迎娶罪臣之女苏如禾过门,消息传扬开来,天下震惊!听说,苏家小姐没品没貌听说,苏家小姐善妒成狂听说苏如禾拍桌而起,是谁在散布谣言!丞相大人唇角轻扬,谁说夫人没优点?至少,活好麻利,本相很满意。苏如禾咬牙,滚,我要休了你!丞相大人勾勾手指,乖,不要闹小脾气,今夜定喂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