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刘澜的尊敬和佩服,在这个世上似他这样的儒家真的很少了,如果换成别人,地位能与郑玄相似,可能早就指着他的鼻子骂了。
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说的更直白一点,凡是这个时代能识字者甚至是整个封建时代能识字最终科举者,都是既得利益者,这也就是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改革的原因,而普通百姓的死活谁会管你,谁又能听得到,哪怕最后揭竿而起,但揭竿而起的他们又夺取过几次政权,摄取最后利益的,还不是既得利益者们,而他们只不过是给他人做了垫脚石。
这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无疑就是因汉朝建立而形成的氏族集团以及从春秋战国留下来的贵族集团,光是刘澜就见到了太多的二三百年甚至是四五百年的世家,荀家那是荀子后人,而在刘澜治下琅琊,不就有着传承了四百年的经学大家伏家吗,世袭不其侯,而其家主伏完之女,不仅娶了阳安长公主刘华为妻,而他们的女儿伏寿更是如今大汉朝的皇后。
这样的家族在可以想象他们的家族实力与家族底蕴,又怎么可能是那些普通的自耕农可比,而这样的既得利益者,又怎么可能愿意将到手的利益分出去,刘澜设立医校,反对的声音有,但不多,因为这并没有触及他们的利益,他又设立军校,有人出来反对了,原因只有一个,涉及到了他们的利益。
偃武修文之后,武人也都是文人在做,刘澜这样做就等于让一部分诸如皇甫嵩、朱儁、曹操和公孙瓒这样的文士失去了属于他们的机会,转而把机会给了像张飞、关羽和赵云这种草根,所以他们肯定是要出头反对的,毕竟蛋糕就这么大,你们这种人吃了,那就没有他们吃的分了,怎么办,只能反对和抗争,只不过现在关羽们已成气候,而因为时代变迁,他们早已经成为军中的中流砥柱,不管是他们反对也好不反对也罢,其实在武将这条道路上,他们的路早已经闭塞了,潮流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但就是这样武人的地位还是要低于文人的,就好像他们见到刘澜以及君王的时候是需要单膝跪拜的,就这一点他们就要低人一等,而这也是他们几百年上千年来不断努力争取来的。
因军校发生的这些事情让刘澜很自然的就联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旧贵族,不管他们当时是要做官还是封侯,可供选择的就只有他们,但是突然有一天世界都变了,打仗只要作战勇猛,就可以通过军功得以封侯,而对旧贵族以及宗亲更狠的则是非军功不得已封侯。
想想吧,旧贵族们能不恨死了商鞅吗,如果你是既得利益者,你的孩子生下来就可以封侯,现在却必须要等到成年之后参军,而参军还要立功,你会这么做,本来这块蛋糕是随时想吃就吃的,而现在却是相持也再也吃不到了。
就这一点,旧贵族和记得利益者们就是杀死商鞅一百次都不嫌少,因为你的改革是真正触及到了人家的利益了,
而这些只是一个开始,但也因为军校一事反而让反对者们再也没有出面来加以干涉和阻止,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力量左右不了刘澜变革,军校都没有拦下来,那么蒙学就更不可能成功,至于进行扫盲就更不用想了,这都是刘澜既定方针,这么可能被阻扰?
其实在刘澜眼里,医校与军校都不算什么,蒙学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投石问路,因为那些根本就不算什么触及到还心里有的东西,但是蒙学、以及未来学校和庠序的的建设,却是。
而刘澜现在只是用蒙学来投石问路,看看他们的反应,本来他以往会受到强烈的反对,毕竟提高识字率,尤其是扫盲之后,识字率大大提高,当人人都识字之后,做官的成本肯定就会加大。
这和旧贵族们发现封侯需要军功的概念是一样的,蛋糕就这么大,原本他们这些人每个人都可以吃饱,可有一天突然发现一下子来了几万人几十万人的时候,他们还能坐得住吗,可能看着到嘴的蛋糕被别人抢走吗?
但是他们并没有出现,或许他们觉得提供识字率对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又或者他们清楚就算反对也于事无补,但不管真相如何,刘澜同样清楚的知道,想要指望他们对士族而不是氏族起到冲击的效果,最少还需要几十年的发展才会有效果。
遍及各地亭里的蒙学以及提高的扫盲识字率并无法对他们造成真正的危险,哪怕是进行科举,最终能做官能够成为状元者肯定不会是从普通的百姓家中出现,照样还是那些世家的子弟。
这才是底蕴,但是和旧贵族的情况一样,他们在孝公党政时改变不了,也奈何不了商鞅,那么就耐心等待,到了惠文王党政之后,再与他清算旧账,车裂何其痛苦,所有的仇都爆了,只不过执行的新政却如滚滚长江水,再也无法阻止了。
刘澜希望他的新政能够是这样子的,哪怕最后他也和商鞅一样作法自毙,但新政能够保留下来就行,所以刘澜始终都不断的提醒着自己,这些人不会甘心,只不过他们现在无力做出改变,只能忍耐。
而投石问路只不过是一个开始,未来庠序的出现,才是真正的考验,刘澜不知道到时候会发生什么,是世家们集体反对还是继续保持沉默,但不管他们如何应对,刘澜就一个办法,决不妥协。
因为庠序之后还有学校,而学校之后还有太学以及国子监,刘澜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去耕耘,去培养,一代人不成就两代人,两代人不成就三代人,最多三代人,他今天所做的一切努力,就一定会收获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