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越少,想要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的百姓就越多。
而《蔡氏齐民要术》,就是有蔡道自己找人编纂,其内容就是记录他自己种植农作物的经验。
由朝廷出资购买,给地方上的乡长里长每人一本,让他们将之传授给所属地方上的百姓。以后,百姓识字的人多了,朝廷还会免费发放给他们。
京畿地区又成了先行者,派驻到各地的乡文学和乡数学其中一条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将这本书交给每一个学生,以及那些想要学习的农民,来者不拒。
而且,蔡道每年秋收的时候,还会派人到各地去询问地方上的种植高手,虽然他们大多数都是一些一个大字都不认识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可是,人家毕竟种地种了大半辈子,有些方面的经验还是要比蔡道丰富一些。
赋税制度中,除了丁税和土地税之外,还有两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兵役和徭役。
华夏历史上,让百姓们真正深恶痛绝的其实并不是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而正是无休止的兵役或者徭役。
看看大宋之前的那些亡国之君,覆灭的王朝,其灭亡的理由都是使用民力太过,再加上天灾。
大宋朝最让人诟病的,正是徭役,往往那些应徭役的老百姓都会因此而家破人亡,这也是王安石新法中唯一能够一直延续,而司马光强行将之废除的时候,也受到了保守派内部一些官员的反对。
正是因为,徭役制度太民力了。
司马光老是说什么祖宗礼法,师古法,却不提,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有更赋。
凡是不愿意或不能亲自去服役的人,可以出一笔钱雇人代替他去服役,或官府不需其亲身服役而命令他出钱代役,这种方式又叫‘过更’,这笔代役钱就被称作‘更赋’。
其实,这就是大汉版的免役法。
徭役,古代华夏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这里面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无偿二字,如果有偿,即便是强迫,百姓也还是能够是生存的。
当然,随着募兵制的形成,百姓服兵役可不再是无偿的了。
那么,就只剩下力役、杂役。
各个地方官府兴修水利,修桥铺路都会免费征集百姓。
韩非子·备内中,有这么一段,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
其中的大致意思就是,徭役少了,百姓们自然就安定,百姓们安定了,执政者就不需要给予地方主官手太大的实权,他们手中实权被削弱,那么,就形不成权势过盛的地方大家族或者割据地方的军阀,百姓们还会因此而记住这是皇上的恩德。
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无休止的私自役使百姓,大兴徭役,蔡道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疏。(未完待续)